“出生”两年 缘何近乎零差评
2017-04-10 13:45:00 来源:长江日报

2.2万个参赛名额,却吸引12万多人报名,中签率不足两成;办赛两届,却在国内300多场马拉松中“脱颖而出”,各界评价近乎“零差评”;首届赛事,给城市带来1.6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出生”才两年的武汉马拉松,为何如此火爆?

城市核心区办赛,铺就“美丽赛道”

赛道是马拉松的核心。相对于一些城市马拉松将赛道设在郊区,甚至在公路上,汉马从诞生起,就将赛道设在武汉二环以内的老城区。

从汉口老租界区的江滩集结起跑,穿过百年老街中山大道,再从江汉桥上跨过汉江,奔跑在历经60年风霜的武汉长江大桥,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越来越近,途经辛亥革命博物馆,越过沙湖大桥,进入全国最大城中湖东湖,形成“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赛道,将武汉城市的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精华,全部囊括其中。汉马赛道,由此被众多跑友誉为“美丽赛道”。

赛道选择人口密集、交通汇聚的核心城区,武汉全市4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将办赛对城市的影响降到最低。

站在巨人肩上办赛,多找市场少找市长

知名马拉松赛事都是在逐年总结改进甚至是汲取教训基础上,才开始成熟运营的。汉马选择与北京马拉松(简称“北马”)结盟,让汉马从办赛之初就“站在巨人肩上”。

汉马通过政府体育投资平台入股方式,走市场化运营,遇到问题更多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

北马团队带来的很多运营经验,以及在北马无法实现的创意,都直接运用在汉马赛事中。“北马之前就想过在赛道上设立音乐加油站,但没能实现。这个创意直接移植到首届汉马,受到跑友一致好评。”武汉汉马体育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包波说。

物资能量补给管够,贴心服务成加分项

比赛期间,选手不管何时到达补给站,都能拿到饮用水、饮料、香蕉等补给;参赛包与完赛包中,不仅有水、毛巾、T恤、奖牌,还包括鸭脖等武汉特色小吃,如此充沛的物资供给也是汉马好评如潮的重要原因。针对今年赛事遭遇降雨降温,赛事组委会启动应对预案,给参赛选手提供雨衣、热姜汤,增设赛后更衣帐篷,并设置带暖风的空调、提供吹风机等,供选手烘干衣物。汉马两万多名参赛选手,但物资是按3万人标准配备。

志愿服务水平高低,是马拉松的“软实力”体现。武汉高校数量多,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百万人。汉马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资源优势,加上专业培训,使志愿者将饮用水拧开瓶盖递给跑友,全程保持微笑并为选手呐喊加油,终点处蹲下为选手解开跑鞋上芯片。这些贴心服务成为众多汉马参赛者心中的“加分项”。(据新华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