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号”极力营造出唯美试听效果
本报讯(记者王东方通讯员江朝)500只音响360度环绕发声、上千种定制灯具营造氛围,这样的强大组合会呈现出怎样的视听体验?当年的老式造船工艺如何用现代方法进行呈现?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公演临近,昨日,记者探访“知音号”,一直被严格保密的《知音号》舞美设计,也渐渐浮出水面。
追求效果动用手工制作
从踏上《知音号》码头的那一刻起,记者就感受到浓浓的怀旧氛围。为了打造出完美的艺术效果,《知音号》舞美团队费尽周折。
在工艺表现上,由于那个年代的船舶均采用铆接工艺制造,焊接工艺还未民用化,为再现当时的场景和工艺,且兼顾安全因素,团队通过拜访造船行业专家、查阅文献资料,对当年的铆钉制作工艺进行了恢复,进行开模定制。船上3万多个铆钉,全部采用手工安装。
码头地面铺设了约50毫米厚的水泥地坪,为展现老码头的风貌,舞美设计采用了特制的“艺术水泥”,这种水泥浇筑出来的地坪就像条形木质地板,且表面层磨损后,露出的基层依然是木质地板的纹理,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只有用手摸上去才会有石质感。
导演组对完美效果的极致追求,从一个细节或能说明。同样为兼顾防火隐患和视觉效果,船舱内采用复合地板铺设。参与施工的工作人员回忆称,当时地板已铺了近半,大家突然发现没有老式地板特有的地板缝,和码头、廊桥的风格不统一,效果出不来。为此,工人们又将地板一块块撬起,经过加工后重新铺设。
声光织网打造精致体验
记者随队伍走上舷梯,耳边响起怀旧的《知音号》主题音乐,虽然人在甲板上行走,但音乐如影随形,没有散乱的杂音,随着人在不同场景间移动,环境声音完美衔接,人似乎被笼罩在一个移动的声场之中。
如此完美的音效是如何营造的?《知音号》音响组长曾琰告诉记者,《知音号》音响效果由美籍华人张涛领衔的国际顶尖团队设计,团队摒弃了“重硬件、轻调试”的做法,注重设备之间的匹配性、流畅度,前后经过近一年的架设与调试。
该音响控制系统采用“一对多”的操控模式,码头、趸船、“知音号”轮船的所有音响都集成到一个系统上,整个系统由近500只音箱组成,隐蔽地布置在船的每一个角落。如舞池、吧台有40至50个音效,拾音器敏锐地捕捉每一个声音,再通过音箱反馈到观众的耳朵里,小到演员的一个脚步声、一段对话、一次碰杯,都能让观众清晰地感受到。
灯光方面,船舱内布置的各类灯光设备都进行了巧妙隐藏,外置的吊灯、壁灯、吸顶灯、台灯等,外观看上去有时代特征,开启后与平日生活中所见的呈现效果却大为不同。灯光组负责人解释称,全船有1600多种灯,几乎全为定制,就连钨丝也是定制的。要求外表符合年代特征,内核更要达到专业的舞台灯效。
百岁老师傅设计服装
除了苛刻硬装配置,《知音号》对软装配置方面同样一丝不苟。在船舱里,记者意外发现了一台老式镁光立式相机,这台完好无损的相机,是道具组四处寻找后,辗转前往成都才购得,虽然它的拍摄性能远不及现在的普通手机,但它却形象展示着百年的历史变迁。
说起船上的上千件道具摆设,道具组长龙丽琪如数家珍,为了还原上世纪30年代的视觉效果,道具组阅遍了武汉的图书馆、博物馆,并赴横店影视城进行考察,《知音号》上所有的器皿、摆件、挂件均是1:1复刻上世纪30年代的模样,有些甚至就是那个年代遗留至今的真品,许多老物件是道具组从旧货、古玩市场上淘来的,有些道具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失传,道具组就亲自加工制作,然后用电影道具做旧工艺进行处理。
在服装设计上导演组更是不计代价,不仅从北京邀请到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师傅进行设计,且120多位演员服装均为量身定制。为追求完美效果,大到真丝的旗袍、西装、长衫,小到领结、别针、头饰,用材都极为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