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诗人都在纽约隐姓埋名 绿箜
2017-05-03 07:19:00 来源:长江日报

谈起纽约大名,曼哈顿、华尔街、自由女神像、布鲁克林大桥、时代广场,所有不曾去过纽约的人都能猛然想到几处坐标。在所有的艺术作品和想象里,纽约都是不接地气的。

这大概就是许多人对纽约的固有印象。哪怕是翻开《人在纽约》作者布兰登·斯坦顿的介绍——在2010年以前曾是一名债券交易员,因为交易失误而被解雇,最后机缘巧合走上了摄影之路。怎么看都像极了“美国梦”在纽约的某个投影。

但其实《人在纽约》不是这样的,比起普通的、了无生趣的“街头人文摄影集”这样干瘪的形容,不妨说这是一部充盈着浪漫情怀的“纽约群像诗集”。人像诗集,我更愿意这样定义它。

从摄影的视角来看,说句实话,斯坦顿的照片不讲究背景、布光、构图,不讲究任何学术技巧,撇开了生动的文字注脚,实在难以作为独立的优秀摄影艺术被欣赏。而唯一可取的,也就只剩下了“真实”两个字。照片中每张独特的面庞,笑容是真,茫然是真,脸上的麻木和绝望是真,连站直面对镜头时僵硬的表情都是真的。

他仿佛没有精心挑选,只是把人们在纽约的无数个须臾,毫无矫饰地记录了下来。但奇妙的是,正是这种粗糙的真实呈现出了某种异趣的诗意。

斯坦顿镜头之下,有梦想无敌的小朋友、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奋斗不息的保障房住户、执子之手的年老伴侣,还有半梦半醒的酒鬼……有心理咨询师、教授、医生、哲学家,也有囚犯。所有真实的普通人,一起令这幅纽约浮世绘变得熠熠生光。

我不愿分门别类地单拎出“人文摄影”抑或“街头摄影”这样的派系区别,只是,比起彻底地作为艺术存在,比起卖弄娴熟的光影技巧,这一张张朴素的脸,甚至是模糊、失焦的瞬间捕捉,它的价值更在于镜头下的人物本身啊。把诗意的真实文本与照片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无比的《人在纽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