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
“中国人走向更远深空是大势所趋!”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等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再到木星、小行星探测,中国深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看点频出。
嫦娥四号载国外探测仪登月
探月工程是当前我国深空探测的重中之重。按照项目时间表,今年下半年我国嫦娥五号探测器将飞往月球执行采样返回任务,如果成功,这将是人类本世纪首次从月球上采样返回。明年,我国计划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这有望成为有史以来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还将搭载荷兰、德国等国低射频电探测仪等4台科学载荷,探索宇宙科学奥秘。
杨利伟说:“在无人探月的同时,我国也在稳步推进载人登月的预先研究,为未来任务储备相关技术基础。”
除月球之外,我国探索宇宙的触角正伸向更深远的星空。据了解,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正式立项,计划于2020年七八月间发射。同时,中国还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透露,我国还规划了木星、小行星探测任务。
天地往返飞行器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透露,我国正在研发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飞行器,并已完成发动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地面试验,取得显著进展。
目前,航天科工集团在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展载人空间站商业化应用、太空资源探索和开采利用的项目论证。
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据介绍,我国发射首个核心舱到空间站完全建成,需十几次发射,将进行四次以上的载人飞行任务。其中最主要的发射有三次,即发射核心舱和先后发射两个实验舱,其中计划于2019年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若进展顺利,中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杨利伟说,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建成后,航天员驻留时间将延长至三个月到半年,这对航天员的训练提出新的挑战,比如航天员地面训练将用到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帮助航天员在更真实的模拟太空环境中操作。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