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明蕾
曾患尿毒症每周得做三次透析,而不得不跪(坐)在椅子上给学生授课的武大“最美教师”余功茂,因去年成功接受肾脏移植手术身体恢复良好,又重新“站”在了讲台上。在6月11日中国首个器官捐献日即将到来之际,余功茂感恩他人捐献器官,并在医院器官捐献板上签名,志愿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人类对自己身后事的处理方式,折射出社会文明演进的轨迹。落实到具体个人,人们一般相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三观”的构成,是唯物还是唯心?更看重此岸还是彼岸?如是等等。当然,不排除其他复杂的因素。
现在遗体(器官)捐献者不断上升,一是因为社会需求增多,更在于“捐遗”者(及其亲属)观念在发生变化。以武汉为例,依最近统计,捐献(遗体和器官)志愿者登记人数已达5396人,已捐献遗体者1760人,其中器官捐献达300余例。这些数字显示,武汉地区的遗体和器官捐献量,均位居全国前五。其中器官捐献例数仅次于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遗体捐献人数则紧随北、上、广、深等城市之后。如此看来,武汉在这方面已步入“先进”之列。
是否选择“捐遗”固然属个人权利,但登记(包括已实行)“捐遗”的志愿者们理应受到社会的格外致敬或赞美。现代医学实践反复证明,虽然世界范围内的医务工作者每天都在攻克人类身体的顽症,但环境的变化,又使新的疾病不可避免地日日生成。器官移植就在这样的人类生存背景下一步步走向成熟。可以预料,人类不会等来“包治百病”的那一天。靠器官移植延长生命终将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世间见多了等待器官(配型)移植人群的无奈,绝望与希望并存,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相隔一线。某种意义上,余功茂们的命运掌握在器官捐献者那里。已故歌者姚贝娜长存于人心,不仅因为她美妙的歌声,易逝的青春,也在她慷慨的捐献,她的眼角膜令幸运者重见光明。
据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负责人介绍:本市目前八成以上器官捐献者来自普通劳动者。之所以如此,固有经济原因(可获得一笔补偿救助金),更因他们生性善良,希望能以“捐遗”帮助那些和自己同状况的人。很多捐献者通常无法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他们愿意捐出器官给他人,是感觉亲人还在,至少有一部分会继续存活于世。当然,不少捐献者也出于“唯心”的考量,他们相信善有善报,要行善积德,甚至不要救助金也非捐不可。
人对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索其来有自,不管他“唯心”还是“唯物”,不论他有怎样的宗教背景,归根结底是要“唯善”,即要对现世充满温情,对生命存有敬畏。“捐遗”,也许使人们对世界产生更深的认识。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