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引来 一项成果转化签约
2017-08-15 07:04:00 来源:长江日报

现场

本报讯(记者贺亮李佳)大学生留汉、校友回汉、海归来汉,科研人员怎么办?14日,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局在汉正式成立,华中科大机械学院教授张海鸥,现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前一晚从美国赶回武汉的张海鸥,在现场携“铸锻合一3D打印技术”成果,与中钢设备公司签约,转化后有望为武汉带来一个新的千亿级产业。该技术改写了世界高端金属零部件制造的历史。美国通用电气、法国空客都看上了他的技术,今年初,空客公司与张海鸥团队签约合作。

“国际巨头正在投入巨资布局金属3D打印,我们的技术如果不能快速产业化,这个高地就可能丢失。”张海鸥说,这项技术前期曾小规模运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零部件制造,目前需要扩大有效产能,“至少需要3亿元的资金投入,初始阶段需要两百亩园区用地”。

武汉共有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拥有20多万教学科研人员。去年,在汉高校共登记技术合同9294项,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5.5%,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但科研成果大多“锁在深闺”,仅有20%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5年前,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的“纤维素低温溶解技术”,发端于武汉却在唐山壮大;两个月前,华中科大谢庆国教授的世界首台全数字PET技术,在汉首创却远走海外……

上月10日,张海鸥将一项科研技术就地产业化的心声,写了一封信送达市领导,当天即获得批示。无独有偶,第二天,在一个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武汉提出成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张海鸥说,这封信见证了武汉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决心,不到一周,相关部门迅速上门调研,该项技术正在选址落地产业化。

今年以来,武汉创新实施的“四大资智聚汉工程”相辅相成,不论是集聚产业核心龙头项目,还是孵化培育“四新”经济,关键取决于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转化。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的目标是,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到80%。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