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牢人民群众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这个前提
2017-09-04 07:06:00 来源:长江日报

□姚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诠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价值取向,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是党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把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作为奋斗目标。毛泽东曾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邓小平也强调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6年以来的艰辛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完成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任务,靠的就是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党的性质宗旨结合起来,从而汇聚成排山倒海般的历史合力。

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全过程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过程、各方面。

这五年,党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每一项重大战略之中都蕴含着坚定的人民立场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在阐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时强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阐述新发展理念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阐述意识形态工作时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时强调“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阐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时强调“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

把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谋篇布局重要前提

明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出发点。时代在发展,人民的需求在变化。改革初期,吃饱穿暖是普遍诉求;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应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理念,因为它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关键。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政治保证。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作者单位系空军预警学院政工教研室、空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