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老师韩自翔给育才小学学生上数学课通讯员鲁炳灵摄
本报讯(记者邓小龙通讯员鲁炳灵张帆)一堂一个小时的数学课,老师用前10分钟讲基本概念,最后10分钟简单小结,其余时间全部留给学生动手作图。10月31日上午,武汉市育才小学的24名学生拿着德国教材,学习了由德国老师执教的“圆的认知”。
这节课是由市教科院主办的“中德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研究论坛”中的一部分,前来任教的是上海德国学校数学老师韩自翔(音)。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韩自翔使用英语教学,课堂上前10分钟,他借助幻灯展示向学生们讲解了圆心、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然后便拿出黄、蓝、绿色三张任务卡解释道:“三张纸上的任务难度依次递增,请同学们利用圆规等工具画出示例图案,完成后自行到黑板上对答案。”
韩自翔给出的任务从简单到复杂,有画单一的圆、多个圆的组合,以及毛毛虫、泰迪熊等卡通形象等。学生们作图时,他一直在班上来回巡视观察,对每个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进行个别辅导。直到下课前10分钟,韩自翔请学生停止作图,并邀请4人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思路。这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完成了难度最高的“绿色任务”。
“课上得很愉快,孩子们都很活跃。”韩自翔课后评价说,武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创造性思维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一位女生在画泰迪熊时,手部明显和示例图案不同,但她的解释很有想象力:“小熊很贪吃,所以手上拿着两个苹果。”
当天,全市500多名教师旁听了这堂数学课,认为中西方教学理念和模式在许多地方可以相互借鉴。市学科带头人汪滟说,韩自翔的“分层任务”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实施针对性教学和辅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推广。育才小学数学老师万婕认为,德国教材和教学模式更注重实际操作,中国老师则融入了更多与知识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内容更丰富,两种模式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育才小学校长关蓓表示,该校还计划不定期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美术等国外课程,通过对比启发学生思维,也帮助教师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团队能力,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