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会上瘾——走近武汉公共空间里的志愿者
2017-03-05 11:22:0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昨天是周六,下着小雨,但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二级警长王志军还在忙活着。他不是在执行任务,而是在武汉博物馆给新上岗的志愿者进行义务讲解培训。近十年来,他每个周末要到武汉博物馆做志愿服务6个小时,他是一名博物馆志愿者。

循礼门地铁站,通往站台的扶梯边,张亚凌在提醒着匆匆行人:“上扶梯请当心,包包背在前面,包包拉链记得拉好,上下楼梯不要看手机哦!”听到这句话,两个年轻人把手机放回口袋,相视一笑。今年46岁的张亚凌职业是城管,而此刻,他是武汉地铁文明志愿者。

每年的今天,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博物馆,在地铁站,两个朝气蓬勃的志愿者群体,走进了楚天都市报记者的视野。

一进入状态就闲不下来

熙熙攘攘的地铁站,张亚凌一“上岗”,就闲不下来了。“我今天是下午班,早上有点空,就来地铁帮点忙。”他所说的“帮点忙”,是给乘客不间断的“温馨提醒”:上下扶梯别踩空,走路别只玩手机……“大家容易忽视什么,我就总结什么、提醒什么。”

遇上提行李的老人,他就迎上去帮忙;有人咨询换乘,他指方向;有人想打点开水,站台没有,他挠挠头,也得想个就近解决的方案。还没到中午,他的声音已经有点嘶哑。

辛苦吗?“我这都是小事,文师傅六十多岁了,他还在忙呢!”张亚凌指了指站在通往换乘站通道边的另一名志愿者文昌植。

63岁的文昌植,一大早就来到车站,不停为路人解答关于乘车、出站的问题。“我以前做生意,现在生意交给儿子管,我就来地铁这里做志愿者。”他钟情于此,“因为能帮到别个,我开心。做志愿者啊,会上瘾!”

王志军也“上瘾”了。在武汉博物馆,从怎么装扮,到如何站成“微丁字步”,这位缉毒硬汉,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无比细心地给新来的志愿者示范。“女生头发一定要束起来,化淡妆,穿衣服不要露不要透,请摘下佩戴的首饰,因为讲解过程中要做多种手势。”“男士请穿衬衫正装,不能穿得太花哨,因为志愿者往这儿一站,就代表博物馆的形象。”

有人的讲解手势不标准,手掌向上,王志军连忙纠正:“手掌向上是餐馆服务员端菜的手势,指示方位时,应该手指并拢,手掌与地面垂直,由下向上做手势。”说起讲解,“想到,眼到,手到,嘴到”,是他的口头禅,“细节决定成败。”

做好志愿者首先得“心大”

要成为志愿者,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又要给自己提怎样的要求?

中商集团中层管理人员胡龙丹,是一名地铁志愿者,他说,当志愿者首先得“心大”,“比如在地铁站,有人要插队,有人要带气球进站,志愿者不能一上去就批评,要提醒和劝说,这需要包容心和耐心。”

“做志愿者要不断学习。”43岁的姜骞说,每一名地铁志愿者上岗前都要接受培训,学习相关知识,每周都按各车站的需求提前分配好人数、岗位及志愿服务时段,保证工作效率。地铁志愿者要不断更新交通信息,包括各条线沿线站点,与公交车的接驳等等,“只有自己比别人知道的多一点,才能真正帮到别人。”

对这项工作的热爱,也是必不可少的。王志军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2007年武汉市公安局和武汉博物馆合作策划了一次禁毒展。双方交流时,他发现自己只会“武人”的那一套,而对“文人”关注的历史、文化插不上嘴,场面一度挺窘迫。从那以后,他开始关注博物馆,得知志愿者招募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了名。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爱上了志愿者这个身份,义务讲解一做就是10年,舍不得放下。

找到了同伴,收获了爱情

志愿服务多出自个人意愿,但因为有了一样的目标,有人在这其中“找到了队伍”,有人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了爱情。

2012年12月5日,武汉地铁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那一年从五千余人中进行招募考核,选定了100人。成绩优异的胡龙丹被推选为总队长。这些年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来自各行各业,粗略计算,在地铁做过志愿服务的市民已经超过一万人次。

胡龙丹的姐姐胡汉丹在长江供水工作,在弟弟带动下,2013年她也成为一名地铁志愿者。有一次,她把别人丢到地上的矿泉水瓶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这个小动作感动了身边一位老人,老人也开始主动维护环境,跟周围的人说不要乱丢垃圾。胡汉丹笑言:“行为也是一种感染,我想很多人下次就不会随手扔垃圾了。”

在湖北省博物馆,80后机械工程师任非,则是在做志愿者过程中,收获了与水生物学博士谢美丽的爱情。

2014年,任非从湖南回到武汉家乡工作。有次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看到了志愿者招募的消息。经过层层考核和3个月的培训,当年6月他就上岗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讲解员。

在工作中,他认识了谢美丽。“她讲解的样子很端庄很大方。”任非有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她,她也很耐心帮忙解答,两人慢慢擦出了火花。

如今,他们结婚了,儿子已经半岁了。“我们结婚当天,还带着亲友团来参观省博物馆,给他们做讲解。”任非还戏称自己的儿子是“馆二代”,“等他长大点,我和老婆做志愿者,让他做小小志愿者。”

听一声“谢谢”就足够快乐

用大量业余时间来做志愿者,家人都支持吗?

胡汉丹说:“有一次家里没人带孩子,我就把女儿带到车站。她那时胆小,站在我身后,抓着我的衣服不松。后来看着我帮助别人,她也慢慢学会与人打交道。”如今12岁的女儿已经成为志愿小能手。

和别人分享知识和热情,志愿者们也能得到回报。

任非记得,有一次,他给一群来自新疆的游客讲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缶,这个古代冰箱引起了游客极大的兴趣,他们说在新疆一些偏远地区,至今还保存着古人冬天取冰、夏天冰镇食物的传统,“我瞬间感觉自己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与现实间穿梭一般。”

“做志愿服务,在分享中得到了快乐和另一种成就感。”王志军说,自己如今也成了半个收藏行家了。特别是亲眼看着一些刚来博物馆时在公众场合说话都不好意思的大学生,到毕业找工作时,都成长为气质佳、谈吐好、有自信的年轻人,是他最高兴的事。

做志愿者没有工资,往返和一日三餐都是自己负担,做的事情也非常琐碎,他们看重的,是小善举带来的小快乐。张亚凌说:“别人对我说一声‘谢谢’,足够了。”姜骞则说:“我们一天收到的‘谢谢’,可能比之前多少年加起来都多。你想,一天内能听到100个人对自己说‘谢谢’,这感觉相当美妙!”

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

做好事会上瘾——走近武汉公共空间里的志愿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