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67岁民间艺人向宗暄的“南曲情缘”(图)
2017-05-25 22:03: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视频《长阳南曲艺人向宗暄》。记者 王建锋 制作

IMG_1031_副本.jpg

得空时,向宗暄喜欢一个人坐在庭院里自弹自唱,享受时光。记者 王建锋 摄

IMG_1028_副本.jpg

与南曲结缘50多年,这种曲艺已成为向宗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 王建锋 摄

湖北日报网讯 记者 王建锋

“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船头……钓得鲜鱼沾美酒,一无烦恼二无忧。”

这是流行于湖北西南地区的民间文艺“南曲”的启蒙曲段《春去夏来》。在乡间的庭院里、火塘边、屋檐下,常有三弦声声入耳,伴随着老艺人的闲情哼唱。那景象,像是一幅画。

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杨家桥村,67岁的乡村医生向宗暄,从十多岁开始喜欢上这种曲调,到现在,已经弹唱了50多年。

向宗暄说,自己十多岁时外出学中医,因为老师喜欢弹唱几句南曲,受其熏陶,他也对南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见他勤奋好学,并不影响主业,便同意了教他。

“那时候没有光碟、录音,学习南曲全靠老师口授,学生记。”向宗暄说,南曲的内容又涉及咏景抒情、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十分广泛,需要有很好的文化基础才能学好。

由于兴趣浓厚,向宗暄学习起来十分认真,遇到问题爱钻研。到19岁学医出师时,他的南曲技艺已经到了可以独立弹唱的水平。

不幸的是,很快碰上十年浩劫,南曲被打成了毒草。艺人们都不敢再把三弦琴拿出来了,向宗暄“对南曲的学习,也就荒废了几年。”

改革开放后,南曲重新被重视。当地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重新搜集各种南曲曲谱和唱词,还举办了各种节日汇演、师带徒奖励、南曲艺人养老、同台竞赛等活动,向宗暄又与南曲再续前缘。

此间,向宗暄辗转回到了杨家桥村当村医,有了更多的时间弹唱南曲。渐渐地,在成为一名有名的医生的同时,也成了有名的民间艺人。

“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跟着老师傅们出去演奏,村民们迁新居、结婚生子等喜事,都会请我们去唱。”向宗暄说,南曲算是十分高雅的艺术,所以南曲艺人们在乡村“很受尊重”。

南曲的唱词文雅,或传颂古代英雄人物、或咏景抒情、或应酬劝诫、或警醒世人,均透露着清静、高雅的韵味。平常,村民们遇到头痛脑热、小疾小恙会到卫生室找他。农闲时也喜欢到村卫生室去,“主要是喜欢听他唱几句”。

村民覃自玉说,“向师傅医术高超,南曲弹唱也非常好,大家忙完农活,都喜欢到那里听他唱。”

杨家桥村素有文明之乡、礼仪之邦的雅誉。文人称其为“家无不肖之子、族有雍穆之风”,故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这块清闲静地。传统的南曲以休闲、自娱为主,演唱形式为坐唱。演唱时,不化妆、无表演,演唱者自弹三弦伴奏。建国后,长阳南曲增加了乐队及表演,成为一种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形式。

得空时,向宗暄就会一个人抱着三弦琴,坐在门口唱几句。若有三两个好友,则大家合奏一曲,十分畅快。

然而,随着对南曲的感情越来越深和自己年纪的增大,向宗暄渐渐地发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传承困境。

儿子向健今年37岁,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从小耳濡目染跟着父亲学医,却并没有同样“耳濡目染”地学习南曲。问及原因,他说,“主要是不感兴趣,加上生活压力大,常年不在家,也没有时间。”

向宗暄带了10个弟子,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也有30多岁。只有两个能达到独立弹唱的水平,其他的都是“半边把式”:要么会唱不能弹,要么会弹唱不好。

“南曲本是宫廷雅曲,所承载的内容有儒教文化、历史、文化、自然、哲学、礼仪等各方面,涉及庞大的文化体系。”向宗暄说,认真学起来最快也要三到五年,且本身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娱乐项目也多,都不愿学南曲了。”

“我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将南曲系统地,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向宗暄感慨道:“青年人、少年没有人来继承,让这种文化失传了,就太可惜了。”

向宗暄认为,南曲系其祖上于1250年左右从宫廷归隐资丘田野时带回这里。在论文《关于杨家桥村的南曲历史与现状》中,向宗暄写道:作为一个民族的后裔,能够把祖宗的文化继承下来,这是对先祖的孝敬。“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和发扬好。”

近30年来,向宗暄将他搜集的南曲分类整理了厚厚一大本。到2003年,收集了127首曲谱的《长阳九湾南曲》完稿,“县文联特别重视我这本书,计划帮我出版,也算是给后世留下一点资料”。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