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城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根据录音整理)
2017-07-17 12:11:00 来源:湖北日报网

  问题:新城建设,规划是关键。能否透露一下新城规划方面的具体考虑?

  汪祥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长江新城的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近期起步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我们将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打造代表城市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为目标,抓紧编制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特别是起步区功能策划和城市设计,要坚持先谋后动、规划引领,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新”:

  一是践行新理念。长江新城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战略支点,规划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严格划定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线合一,走生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二是对照新标准。武汉提出打造长江新城的同时,适逢国家谋划雄安新区,长江新城作为“百年大计,武汉要事”,将全面对标雄安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武汉特色、高点定位,树立全球未来城市的标杆。

  三是探索新路径。在结构上,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为目标,构建高端产业,引入高效经济,规划完善的生活配套,促进职住平衡和产城融合。同时,地上地下统一设计,打造功能高度复合、各系统高效衔接的“立体城市”。

  在方式上,搭建国际设计联盟,吸纳国内外顶尖设计机构,通过系统集成,充分借鉴中外新城优秀成果,用最先进的理念、国际一流的水准提升规划编制水平。

  在空间上,实现多规合一,将长江新城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充分融合,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四是彰显新典范。注重体现文化传承,按照中国传统造城理念,从总体规划布局到单体建筑形态,要在现代设计中充分体现中国元素,彰显中华文化、长江文明、楚风汉韵的特色风貌,避免千城一面。

  问题:前期我们从媒体报道中了解到,武汉市政协组织社会各界围绕长江新城选址和规划建设进行了深入论证。请问梁鸣主席,长江新城的选址是如何确定的,有哪些考量因素?

  梁鸣(市政协副主席):今年1月下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规划建设“长江新城”。

  为了保证新城选址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党代会闭幕不久,市委陈一新书记指示,由市政协对长江新城选址进行研究论证。

  接到任务后,市政协高度重视,胡曙光主席亲自挂帅,成立研究论证专班,立即启动长江新城选址研究论证工作。自2月中旬以来,研究论证专班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通过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和3次界别委员座谈会,组织委员对长江新城选址进行协商讨论,委员们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二是分3次召开全市16个区(包括4个功能区)和市直24个部门相关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各区、各部门对长江新城规划建设的意见;

  三是举办多场长江新城规划建设高层专家座谈会,分别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经济产业发展等专题,听取武汉地区专家学者的意见,共有27位知名专家学者(包括两名院士、三名勘察设计大师)到会,并就长江新城选址提出了宝贵意见;

  四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发动社会各界热议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广泛征集选址建议,其间两次通过网络组织问卷调查,参与答卷人员达116万人。

  五是胡曙光主席带领研究论证专班对社会各界推荐的12处备选区块逐一进行实地踏勘,并查阅相关资料,详细分析研究各区块的地质地貌、自然生态、交通区位、土地开发、产业基础等情况。

  在长江新城选址工作过程中,今年4月1日,中央发布关于建设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为武汉长江新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论证专班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指示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真研究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武汉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国内外部分新城、新区规划建设的经验,经反复研究比较,最终向市委、市政府建议长江新城选址于谌家矶—武湖区块。

  长江新城选址的主要考量因素有以下5个方面:区位、交通、生态、地质、开发度。

  围绕上述5个方面因素考量,谌家矶—武湖区块具备地理区位条件优越、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地质条件稳定、滨水资源丰富、交通便捷通畅等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世界一流新城的条件较为成熟。

  问题:围绕“生态绿城”这一定位,长江新城在规划建设中有哪些具体考虑?

  彭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重点办主任):打造“生态绿城”,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走生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构建蓝绿交织、人水和谐、产城融合、集约发展的绿色生态宜居新城。

  让水更蓝。打造“生态绿城”,作好水文章,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凸显滨江滨湖特色。充分利用理水营城的理念,以四水共治为抓手,通过水网连通和河道整治,恢复原有河漫滩、湿地等特色水体,研究府河、朱家河等河流的整治、提高水质,修复滨水岸线,打造滨水活动空间,让新城的居民更加亲水。重拾地方昔日云梦泽水系的繁盛景象。二是高标准建设雨污水处理等工程系统,全面优化水环境。包括建设完善的排水净化系统,实现雨污全分离、全收集、全处理。包括结合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实现“水弹性城市”的建设目标。

  让绿色拥抱新城。一是构建系统化、多维度的绿色空间。新城规划,采用生态化的“反规划”理念,划定绿线,营造绿色空间。起步区重点将规划建设三大森林带,包括三环线森林带、张公堤森林带、铁路森林带;两片绿色湿地水网,包括长江江滩和府河河滩生态湿地;还将按出门500米见绿的标准,布局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二是新城率先落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城市功能完善与区域生态平衡之间达到协调,必须将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层面予以落实。长江新城在规划建设中的率先之举,将会导向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诗意栖居的美好未来。

  让生活更低碳。打造“生态绿城”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始终坚持绿色低碳的目标。大力推行绿色交通、提倡低碳出行;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普及环境保护教育、引导环保节约的生活消费,努力积极培育长江新城居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信通过各界共同的努力,未来这里的水质会更好、绿色会更多、景色会更美!长江新城将成为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

  问题:武汉市提出长江新城建设的蓝图后,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我们了解到,不少企业甚至是境外企业对长江新城未来产业布局比较关心,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汪祥旺(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长江新城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建设,努力成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

  在产业发展方面,长江新城绝不是传统工业和房地产主导的集聚区,而是瞄准前沿,超前布局,以发展新经济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擎,构建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效高新产业集聚区和新民营经济集聚区。

  为此,长江新城将依托山水形胜的自然环境,培育新建多个生态环境优美、智力资源密集、科技特色鲜明的创新园区,加快形成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中的新发展格局。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3D打印)等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

  打造中部地区高端服务业中心。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优秀企业在长江新城设立全球总部或区域总部,建设高端总部基地。推进金融业态在新城的物理集聚,助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采购营运中心、商品交易与定价中心、国际结算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通达全球的物流基地。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工程设计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聚焦创新创业创富,以发展“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攻方向,以大学毕业生、“海归”人才、科研院校技术人员、职业经理人才为主力军,重视发挥“名家”、“名企”、“名品”引领作用,在平台建设、要素保障、产权保护、贡献激励等方面实施突破性的政策举措,突破性发展新民营经济。

  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创新改革的示范区,统筹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兴汉”等战略,引进培养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创业投资人才,积聚新建一批兼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企业孵化功能的新型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热带雨林式”创新产业生态系统,把长江新城建设为全国知名的创新乐园、创业家园。

  问题:我们知道,雄安新区规划选址发布后,马上出台了一系列管控服务措施,避免了投机炒作。请问武汉市配合今天长江新城规划选址的发布,将采取哪些具体的管控措施?

  彭涛(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重点办主任):为全面加强长江新城规划建设管理,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区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协同管控”的原则,拟订了长江新城起步区规划范围内规划土地、城市建设、房产管理、查违控违、户籍迁移和工商注册等行为的“六管控”措施。

   这些管控措施既参考了雄安新区的管控做法,也充分考虑了武汉市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市建设、房地产调控、招才引智等既定政策,是既刚性又结合实际的措施。具体包括:1、暂停办理规划土地相关审批手续,严控不动产变更登记;对已审批建设项目,其施工进度未超过地面正负零的,一律停止实施;2、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停止新建项目的施工许可证办理;3、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住房限购限贷政策,全面实施二手房限售政策,加大新城房地产市场整治力度;4、加强查违控违工作,摸排锁定现状违法建设,坚决制止未建先乱、抢栽抢种等现象,保障该区域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5、严格执行户口迁移政策,严格户口登记事项备案审查,控制人口非正常迁入,防止违规突击分户、立户或搭户;6、暂停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严控市场主体入驻,严格审查范围内迁入的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条件。

   同时,为确保不对现有已办和在办的重大产业项目等造成影响,管控措施还明确,对所涉区域内重大城乡规划、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土地供应等事项,采取“一事一议”办法,上报市亮点区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决策。

  问题: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地方规划建设新城,请问长江新城在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创新?

  陈瑞峰(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新城之新,要义是创新,关键是改革。在长江新城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将围绕长江新城的功能定位,对标雄安新区的模式,以深化改革破题开路,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着力在发展理念、工作思路、方式方法上有全新的探索和创新。

  比如,我们将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围绕新区建设管理的核心任务,科学设置管理机构,探索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激发新城的发展活力。

  比如,我们将探索新的运行模式,社会管理职能交由相关区承担,新城主要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时建立新城与有关区招商引资合作及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共赢发展。

  比如,我们将加大投融资模式创新,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公共产品定价、政府购买服务等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引导基金、贷款、债券、保险、信托等各类资金参与长江新城建设。同时,在人才、土地、住房、财税、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我们都将进行综合改革,高标准构建新城政策体系。

  在外国人才管理政策改革方面先行先试,设立出入境服务站,为外籍人才提供全面的出入境和居留便利服务。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办理在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件程序,开展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一卡通”试点。外国留学生创业凭高校毕业证等可申请居留许可。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投融资模式创新,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公共产品定价、政府购买服务等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引导基金、贷款、债券、保险、信托等各类资金参与长江新城建设。

  探索新型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21世纪的地下管廊式的基础设施,水、电、油、气供应以及电力通信系统、灾害防护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均优先布局地下空间。

  创新财税管理体制,建立支持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开展创新型产业优惠税制试点,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改革试点。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大幅提高人员费比例,增加间接费用比重,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

  搭建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开放融合的创新平台,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渠道,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