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记忆中的乡愁——鄂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17-09-21 09:31: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戴劲松 通讯员 王时晖

初秋季节,穿行于鄂州城乡,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田间地头花果飘香,河湖沿岸芳草萋萋,推窗见绿,出门观水,远足望山,“柳拂兰桡花满枝”“一江见底自秋色”的诗境再现这座千年古城。

近年来,鄂州坚持绿色发展战略,调结构,转动能,逐步在生态优先的实践中闯出一条新路,让居民找回了记忆中的乡愁。

转型发展守护生态底线

鄂州因钢而兴,钢铁工业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但偏重的产业结构也造成环境容量接近极限。“经济新常态下,须抓紧调整产业结构。鄂州生态资源丰富,这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根基,产业规划要围绕这一资源优势做文章。当务之急是守住生态底线,绝不以破坏生态换取经济增长,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路。”鄂州市委书记李兵说。

自2013年起,全市借城乡统筹发展之机,明确了国土空间的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界定城乡空间增长边线、生态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线。

同时,先是梁子湖500平方公里内退出一般工业,然后推广至主城区生态基础较好的区域。市环保局局长胡太平介绍,仅2016年,全市78公里长江沿线,共关停高污染企业500多家,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6%。

全市依托沿江滨湖8大功能区重新布局,发展低碳型、节约型、开放型的新经济,以及创业基地、众创众筹、工研院、孵化器等新业态,构建以生态农业、旅游会展、文化教育、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鄂州还提出从“钢城”向“港城”转型的思路。如今,长江水运对外开放口岸、铁路货运枢纽和航空客货运枢纽,均落户鄂州。

绿色考核强化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作为省改革先行示范区,鄂州承担中央级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制度改革就有12项。

近5年,全市以“零容忍”启动问责制度,共查处涉及生态文明建设违纪违法案件19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1人,问责处理27人次。

2016年3月,鄂州被确定为全省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唯一地级试点城市。市长王立说,通过一年多努力,全市自然资源打上了“价格标签”,将市管领导年度考核的生态指标占比提高到10%,以保障更具压力的持续追责。

市改革办主任范玉娇介绍,鄂州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研究生态价值计量方法,借鉴最新生态补偿研究成果,将不同自然资源对生态的贡献统一度量为无差别、可交换的标准单位。

根据这一模型测量,2015年梁子湖区分别向鄂城区和华容区溢出21466万元和3693万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按规定,各区先按20%权重补偿,然后逐年增加。华容区区委书记姜飞轮说,梁子湖区为保护全市生态环境作了贡献,我们理应买单。

据介绍,在被水利部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鄂州所有河湖登记造册,实行编号管理,“湖长”“岸线长”走马上任,定期接受督查。

环境改善孕育生态产业

站在雷嘴村的涂镇湖畔,村支书王水堂指着离岸不远的湖心岛说,这是几年前破堤还湖时留下的。在上世纪末期,这片水域由于筑堤投肥养殖,水质破坏严重。现在万亩涂镇湖已和阔别30多年的梁子湖融为一体,水质逐年改善。

今年春夏之交,涂镇湖的老渔民们惊喜地发现,消失多年的银针鱼、鳑鲏鱼等物种“显身”。

王水堂说,随着长江鄂州段的水环境得到改善,多年不见的江豚也在此“安营扎寨”。

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全市PM10、PM2.5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4.4%、13.2%,优良天数比例为64.2%,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

端稳生态“饭碗”,需要产业支撑。

近年来,鄂州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

首先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农民流转土地收“租金”,土地入股分“股金”,进园打工挣“薪金”,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多赢。目前,全市几乎村村有生态农业基地,获有机认证证书51张。“梁道”有机稻备受消费者青睐,沼山有机胡柚获地理标志认定,张远有机蓝莓则成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

生态农业兴起,拉动生态旅游。近几年,全市各乡镇的荷花节、牡丹节、采菱节、胡柚节、草莓节等“开”满四季,“花常在,果常有,客常来”的乡愁体验游氛围初步形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