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定向委培的首批108名大学生村医,在期待中上岗
2017-10-10 11:55:00 来源:湖北日报

宜昌定向委培的首批108名大专毕业生,踏上从医的“乡村道路

大学生村医,在期待中上岗

记者崔逾瑜 通讯员陈蓓蕾、时刚

乡村医生年龄老化、专业素质较低、后继乏人等现状,使村卫生室成为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中的“末稍之痛”。

2014年起,宜昌市率先“订单式”培养大学生村医,为村医队伍接骨换血。今年7月,首批108名大专生毕业后,从校园一步跨到乡野山村,迎着各方期许的目光,开启行医生涯……

在工作中继续学习

黄启祥记得很清楚,2017年7月10日,自己入职的第一天。

没有悬念,第一份工作就是村医,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读书的3年,他每天都在憧憬着这一天的到来。为此,他努力汲取专业知识的养分,尽可能地储备充足。

然而,黄启祥还是感受到了知识的欠缺。他就职的村是远安旧县镇洪家村,2100多人,村民有看中医的传统。因此,村卫生室还有一名72岁的老中医每天坚持坐诊抓药。“读书时学的西医,虽有中医课程,但只学了些皮毛。坐诊时完全傻眼,就连帮师傅取药、放药,连分类都不会。”黄启祥感慨。如今,他硬着头皮从头学习,每天一有空闲,就捧读经典、背诵药名、练习望闻问切……

3个月的行医体验,黄启祥发现,把课本知识转化成现实技能并非易事。

“很糗!”黄启祥吐了吐舌头,“但我并不气馁。”

刚刚过去的黄金周,黄启祥几乎都在村里。“过节吃坏肚子的多,变天感冒伤风的也多,每天忙得团团转!”他说,村民们纯朴、热心,对自己挺包容,有的还张罗着介绍女朋友,“回报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们看好病。”

为村民健康“守门”

远安县汪家村位于城区南大门,以前村卫生室的张自木医生一人要为全村的近2000人服务。如今,卫生室来了张年轻的新面孔。

自7月24日正式上岗后,家住远安城区、20岁的陈孝园早出晚归,正逐渐融入村医的角色,为村民的健康“守门”。

昨日,陈孝园独自前往两三里外的两户人家,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健康随访,登记健康档案,随后便一直在村卫生室帮忙,跟着张医生开单、配药、打针,直到下午6时最后一名患者打完吊针,她才换下白大褂下班回家。“今天22名患者过来看病,我给3名患者打针,都是一针见血,很有成就感。”陈孝园开心地说。

起初,填报“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时是家人的主意,陈孝园对村医没什么概念。然而,3年的理论学习加临床实习,她有了新的认识。“村医的工作比较繁杂,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幸亏我既学了临床医学,又学了护理,不然真不知如何应对。”陈孝园开始爱上这份工作,“此外还要客串收费员、发药员,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慢性病防控等。”

陈孝园很崇敬她的师傅,即当村医30多年的张自木,干练、沉着冷静,即使事情再多也处理得井井有条。更让她钦佩的是,来的每一位患者,张医生不仅熟悉他们的脸,还能说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谁有高血压、谁有糖尿病,全都了如指掌。

只要有空,陈孝园就向师傅讨教,仔细聆听学习,拿一个小本子记下重点。她希望,有朝一日,她也能像师傅那样,独挡一面,赢得全村人的尊重。

对年轻人充满期待

大学生村医到底怎么样?体会最深的莫过于老村医和村民们。

56岁的张自木在老村医中还算年轻一辈。“村医队伍严重老化,到了年龄却退不了休,但年纪大了接受新知识有限,难免力不从心。”张自木称,她19岁到汪家村,32岁开始一个人坚守村卫生室,直到一个小姑娘拖着行李箱和一堆医书,怯生生地站在她面前。

小姑娘就是陈孝园。通过近3个月的观察,张医生对陈孝园赞不绝口:“工作仔细,认真负责,人也勤快,基本功比较扎实,学东西也挺快,相信好好锻炼一段时间一定能接好班!”

陈孝园有着招牌式的甜美微笑,村里老少都挺喜欢她。17岁的谭言箫说:“陈医生特别温柔,打针一点儿都不疼!我相信她能成为一个好医生!”80岁的韦家聪婆婆也说:“这些年轻人态度好、水平也不错,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我们都很信任她们!”

黄启祥所在的洪家村,许多村民经常在微信上向他咨询相关健康知识。“小黄做事干净利索,回答问题通俗易懂!”43岁的慢病患者吴女士伸出大拇指。

对此,远安县卫生计生局副局长文全表示,传承有一个交替过程,相信他们经过学习,迅速成长,将大大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