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环保“这五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2016-03-03 20:00:48 来源:

长江网讯(通讯员 鄢祖海 记者 齐云)3月3日,在武汉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上,市环保局局长李湛在作汇报时,用四句话言简意赅地总结了“十二五”环保“这五年”我市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这五年,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战略位置更加突出”;“这五年,环保‘三大行动’大力实施,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这五年,深化环保领域改革,环保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这五年,积极加强科技环保,环保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环保战略位置更加突出

“十二五”以来,从中央到省市,都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人大修订、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国务院实施了“大气十条”、“水十条”,以及即将出台“土十条”,国家正在制定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武汉市委、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常务会多次听取并审议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汇报,出台《武汉市环境保护管理职责规定》,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有了明确依据。

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万勇多次调研环境保护工作,仅2015年就对环保工作重要批示27次。2012年起连续四年分别将“加强湖泊保护与污染治理”、“烟(粉)尘污染治理”及“企业违法排污整治、监管不到位问题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力”等问题列入全市“十个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推动建立环保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城管、水务、园林、发改、经信等部门为环保事业通力合作、整体推进,“大环保”格局逐步显现。

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武汉市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改善空气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空气质量改善行动,印发实施《武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2027年)》和《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2013-2017年)》及考核办法,明确了改善空气质量的远近目标、实现路径、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十二五”期间,在全市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新能级的背景下,空气质量逐年向好,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160天,增长到2014年的182天,再到2015年的192天,效果显著。

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行动,划定了水源地保护区,推进水源地安全隐患整治,妥善应对汉江武汉段氨氮超标等突发环境事件,每年对19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评估,确保达标率保持100%。开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行动,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126件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挂牌督办。

环保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全国呼吁环保领域改革的呼声的不断强烈,武汉市进一步加大地方环境立法力度,启动《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修订案立法,初稿已基本形成。《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进一步加强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违法等工作衔接。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进排污权交易工作,2015年首次开展武汉市企业排污权交易专场活动。印发《武汉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印发实施《关于在干部工作中进一步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政策的通知》、《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以及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环保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利用科技手段,构建“地空一体化”立体监察网络,充分利用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监测等工作,保持环境监管执法的高压态势。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建成中部地区首个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对大气中的PM2.5等近百种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国控点实时监测数据,2014年起每日对外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对重污染天气及时预警,2015年起正式发布空气质量未来72小时预报信息。

强化自动监测站建设,全市17个区(功能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6座;加强智慧环保、“互联网+环保”建设,全市共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1255台套,建成放射源在线视频监控114路,辐射计量在线监测仪53台,对46家产废单位全方位监控。开展系列环保基础性、应用型课题研究,推进环境科技国际合作交流,为环境决策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