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 吴晓敏)本周二晚,鸡年首个寒潮来袭,武汉24小时降温8.9℃。8日晚上10:30,手机天气显示室外气温零下三度,尚未从春节余温中缓过神的人们,早早的窝在被窝里取暖,然而有这样一群人,只能躺在大理石地板上度过寒夜,等待着家人生的希望。
8日晚,穿过武汉市儿童医院的院区,记者走向最深处的内科大楼,当电梯在4楼停下,眼前出现的是地上凌乱的硬纸板,纸板上铺着床单和棉絮,从电梯口到走廊,再到整个大厅,睡着近30个患者家属。由于自家孩子在封闭的重症监护室治疗,这些家属只能通宵达旦的守候在门口,听着窗口内传来的“某某床家属”的呼叫。
28岁的李丽(化名)来自汉川,从年初三开始,她就与老公一起吃住在重症监护室的走廊里,等待着一墙之隔两个月二胎宝宝的消息。李丽告诉记者,宝宝年三十突然咳嗽,觉得过年去医院不吉利,夫妻俩当晚并未带孩子就诊,初一时去当地医院诊断为感冒,开药吸痰之后,孩子有所缓解,年初三时孩子却脸色突然暗下来,呼吸也不畅通,到汉川市级医院后情况急转直下,被救护车送往武汉市儿童医院。
李丽称,自己家境尚可,住小旅馆经济上并无负担,而且附近也有亲戚居住,完全可以借住,但夫妻俩依然选择在寒冷的冬天住在走廊里。她说,出去住身在曹营心在汉,守在这里更安心,“好像一直陪着宝宝一样,完全感觉不到冷。”
与李丽隔着一道玻璃门的“邻居”王梅(化名)来自河南信阳,她的孩子因抽搐严重被送往重症监护室。由于家境贫困,为了节约花销,王梅找清洁工要了硬纸壳垫在地上,买了旧的床单被子,与丈夫一起在走廊里住了9天。每周二、五早晨8:30——9:30为探视时间,医生叫床号后,家长可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来探视患儿,“每次只有30秒,孩子都瘦了,看得我眼泪直流。”幸运的是,王梅宝宝的情况逐渐好转,不日即将出院。
对于家属住在医院走廊,该院重症监护科主任张芙蓉坦言很无奈,既对他们同情,但又无可奈何,医院曾多次告诉他们,早上医生交代完病情后,家长可以离院,一旦有需要,医生会电话联系他们,但是有些家属经济困难,宁愿住走廊节约花销,大部分家属则觉得等在医院更安心,因而会整日整夜的守候在医院。
在此情况下,医院只能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方便,保证走廊的空调常开,给他们一丝温暖,内科大楼21楼还有淋浴间可以让家属们洗澡。尽管医院在治疗和生活上尽力给家属提供方便,但并非所有的家属都能像王梅这样等来生的希望。
每天早晨9点,医生查房后会依次喊床号向家属交代患儿的病情,一名家属告诉记者,每天这个时间段是最压抑最矛盾的时候,既希望早点喊到自己家,又害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9日上午10点,记者再次来到重症监护室门口,一名小夫妻从医生办公室出来后窝在角落默默流泪,不一会儿小夫妻的两名亲属来了,年轻的妈妈放声大哭,一边哭到一边捶打自己的胸部,喊道:“我的孩子不行了,他都不能动了,为什么不让我代替他?”四人抱头痛哭,嘈杂的大厅瞬间安静下来,有人递上纸巾,也有人转头默默看向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