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将农村的母亲接进城,但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她,而习惯农村生活的母亲耐不住寂寞去捡破烂。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县委书记陷入不孝纠结,而老母亲也担心自己被媒体报道污了儿子名誉。(12月21日 中国网)
青理东不希望母亲去捡破烂,于是和母亲打起了游击:找母亲捡到的破烂,而老母亲为了不让儿子找到破烂就藏得更远更隐蔽。县委书记借机敲打环卫局长:如果我母亲捡到的破烂卖钱多,就是你工作失职。局长惶恐之下告诫环卫工:注意一位捡破烂的老太太,那是县委书记的母亲。环卫工人闻听大叫:哎呀妈呀,县委书记妈妈捡破烂呀。捡破烂的县委书记母亲“出名”后,有人乘机在破烂里放钱给老太太,于是书记儿子告诉妈妈:收钱你和我都要坐牢,那是犯法的事。
看了央视报道的这个故事,笔者在微笑中感受到县委书记和老母亲的质朴,他们的纠结是幸福的,但也是辛酸的。老太太本来年事已高,本该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颐养天年,与儿孙一起更多地享受天伦之乐。但她的儿子却身居要职,每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她,而习惯于勤俭的母亲又不甘于无所事事,于是想到了外出拾荒聊以度日,也算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笔者认为,其实儿子当官,母亲拾荒,这本是不相矛盾的。但因为县委书记母亲的身份被媒体报道后就成为了争议话题,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位县委书记和母亲有作秀之嫌,毕竟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官场家庭出现这种爆炸性新闻。不论是母子间思想纠结,还是人民的议论纠结,笔者认为这都是一种难得的正能量:一方面忙碌的县委书记和拾荒的老母亲为我们这个社会对官员和官员家人的认知树立了另一种楷模。而另一方面,县委书记也能从老母亲拾荒“成绩”、经历中了解到真正的民情,民意,还能引申为对环卫工作的重视。可想而知,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如果都能有更多家人在社会底层从事各种工作,他们又何愁不能真正体察到真正的民情、民意、民生呢?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之所以我们的许多官员不能真正权为民所用,正是因为他们高高在上的身份难以真正了解民情,即使有时候下乡考察,也常常都是形式化下的“早有安排”,甚至到谁家走访慰问,被慰问群众应该如何答复、回应、感谢领导都早有“彩排”。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一年里二十几次下乡调研,习总书记曾踏着尘土习扬的山间小路走进最贫穷的陕西农家茅屋,离开时揭开农民的锅盖看一看,并掰一块锅里的窝头尝一尝。如何真正走群众路线习总书记做了最好的示范,而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和拾荒母亲只是换了一种角度。
繁忙的县委书记,穿着朴素拾荒的县委书记老母亲,共同折射出党和政府干部清廉的本色,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母亲的孤寂折射着儿子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大义,儿子的纠结折射出忠孝难以两全的无奈,而拾荒的老母亲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质朴和无私,他们都一个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国家、社会和家庭,而每一名官员更应该像关爱父母一样地去服务人民群众。县委书记的母亲拾荒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全国又有多少老人是为了生计在每天拾荒呢?让更多老人不再为了维持衣食生计而无奈地拾荒,这正应该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应该从县委书记母亲拾荒事件上应该深思的严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