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网络实现“庙堂”与“乡野”的对话
2014-05-20 12:11:57 来源:汉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技术成功重构了话语,点击张扬了自我,制度做出了妥协,权力垄断不断被打破。

困惑的不仅是网民,悬在政府部门上方的"达摩克利斯剑"也从未消失。网络意味着舆情,舆情则使得官民关系更加微妙,处理难度也不断增加。如何让网络空间从官民大战的战场蜕变为政府部门与公民理性对话和有序合作的平台,考验着新的社会治理秩序,特别是其中的两大主体——政府与公民。

而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这一玄妙的“公器”来实现“庙堂”与“乡野”的对话,对于执政者、行政者与公民而言,既需要政治勇气与治理智慧,更需要话语理性。

在“庙堂”,以党和政府为代表的官方治理主体要进一步凝聚政治勇气与实践治理智慧。所谓政治勇气,即是以开放的姿态去接纳其他治理主体(主要是公民)的话语,并不断革新公共行政理念、途径与方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正确聆听草野之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不同声音的正视与恰当回应,彰显的正是执政者与行政者的政治胸怀。而所谓治理智慧,则是在面临网络舆情时能变“推拖”、“堵塞”为“正视”、“疏导”。须知官民网络肉搏,必有误会。一味堵防,绝非治理的上策。“庙堂”之士只需合理利用好法律这一“公器”,用凛然“公器”来清理干净微博、微信之类的网络 “私器”所沾上的污秽,网民安能安能不心服口服?

在“乡野”,以网民为代表的公民治理主体要逐步塑造个体话语理性。网络时代的冲击,公权力在虚拟空间里做出转变的姿态是顺应潮流之举。这就使得网民可以通过自媒体充分表达自我意见,拓展自己的话语自由权,甚至有可能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微博反腐”之类的大义之举固然值得我们鼓掌,但从根本上看,如果在行使权利是只是毫无理智地抱着“相互娱乐”的态度,“你方唱罢我登场”地胡乱起哄,以讹传讹,那么自媒“私器”必然会造成社会“公害”。事实上,各类后果和影响恶劣的舆情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网民个体话语理性的缺失。无理性则无判断,无判断则胡乱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实际上已经体现了多元共治的理念。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地提出了治理的理念,而且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两大总目标之一。不难看出,有效的治理将是未来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就网络秩序而言,也同样需要把治理的理念与方法渗透到政府的网络治理过程中。由此,充分利用好网络空间,搞好官民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才是实现舆情良治的关键。(张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