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字的诡辩版本应止于何处?
2014-05-29 23:23:39 来源:汉网

广州供电局原副局长罗真海被指控犯受贿罪,近日在广州中院受审。检察机关指控罗真海为他人承接工程提供帮助及为下属谋取利益而受贿,罗真海当庭认罪,并感叹“当今社会布满了诱惑和陷阱,稍不留意就跌入了危险的境地”。(5月27日,据《羊城晚报》)

一句“当今社会陷阱多”,罗局长找到了自己腐化的原因。听上去像是诱惑和陷阱长了“手脚”,主动推着他、拉着他,一步步滑向深渊。

但这并不科学,人人都知道,事物的原因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且内因占主要地位。罗局长不仔细找找自己脑子里的贪腐“内因”,反而说些“陷阱”、“诱惑”这些虚无缥缈的“外因”由头,让人好笑。

事前明知故犯,心存侥幸;事后自我开脱,妄图逃避制裁。罗局长并不是个例,其他官员也提供了很多个诡辩的版本。茂名市政协原主席冯立梅曾当着众多官员打了老婆一耳光,大骂,“你××怎么能收人钱!”;兴化市原副市长梅建成,经常带现金回家交给老婆,少的时候几千元,多的时候五六万元,说是单位发的奖金,其实都是收受的贿赂;在极具讽刺意味的电影《私人定制》中,司机范伟在险些败在“美人关”的时候就责怪“下属”没有把好关。怪家属、怪下属,众多托词和“替罪羊”,堪称花样百出。

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常能大彻大悟。按道理说,在庭审现场这样的特殊场合,官员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来得清醒才对。可面对着笔笔力证,官员仍不承认自己的贪婪本源是脑子的问题、思想的问题,这种对贪腐的模糊态度让人忧虑。止住事后诡辩,当从强化外部约束、提升官员内部“防御”双方面进行思考。(弓长张)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