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人民网教育版看到一篇文章,题为《我不赞成优秀乡村教师“留”下来》,据文中介绍,作者本人原来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其言之灼灼,情之肯肯,以一种局外人加局内人双重身份中立地评价了优秀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困惑与苦恼,替广大的优秀乡村教师说出了心中之郁结,即优秀的乡村教师是否应留乡村。
师者,人们谈的最多的怕是奉献,曾记李商隐所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就是对老师的最好赞誉。其实,如此高的评价称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最为适合,也受之无愧,优秀乡村教师尤为如此。他们在各方条件都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还能持如此高尚的职业情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默默奉献多少载。
但换个角度讲,就如文中所述,优秀乡村教师存在太多的无奈和尴尬。无奈于乡村的教育条件太差、生活过于单调、精神文化缺乏。很多时候,怕是找个心仪的对象都成困难。尴尬于周围的群众和同事都不能理解,不走即意味着没能力,而且这个能力还包括多方面。现实的内外夹击让许多乡村教师内心是充满压力的。即使再高尚的乡村教师心里,怕是都会萌生走出去的意愿。
凭心而论,笔者以为,乡村需要优秀的教师,但也应该给优秀的乡村教师正常的上升渠道和社会舆论评价。不能仅靠各种提高补贴的方式挽留人心,不能将“乡村”和“教师”作捆绑。因为他们奉献的不仅是自己的知识,更是自己最宝贵的青春。让他们“各显神通”的走出去,还不如尽快完善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让乡村教师不再带有“乡村”的头衔,让人才正常流动。
其实,同样境遇的还有大学生村官群体。对他们而言,选择奉献基层已是最大的诚意,在建立输入机制的同时,为他们建立正常的输出机制更显重要。众所周知,水只有流动才有活力,才更具生命力。我们最需要的是,在他们留下的时光里,能将真正的知识和能量辐射周边的人,成为下一批的“接班者”的人生引路人。(陈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