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阻止权力沦为吃空饷的魔法棒
2014-09-29 17:58:53 来源:汉网

    虽经过几轮清理,吃空饷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上述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9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吃空饷”之例早在古代已有迹可循,但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之态,且方式五花八门,各级部门虽在清理,但始终未能彻底刹住此股侵吞国家财政资金的歪风。虽几经清退,但近日各地晒出的“吃空饷”整治成绩单不仅曝出的数目让人惊心,还有学生娃挂名吃“皇粮”、判刑已长达七年的干部仍照旧享受原有工资福利待遇等例子着实让公众啼笑皆非,大跌眼镜。

    五花八门的“吃空饷”乱象之所以频现,实质是监管乏力和权力腐败顽疾屡治不愈的折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现有的制度缝隙,让“吃空饷”者有机可乘。如很多地方约定俗成的领导干部到一定年龄后需退居二线,转为“非领导职务”,给单位的流动晋升腾地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到点了”。为安抚心有怨怼的这部分人,单位默许其领工资但不上班的行为;还有一种是单位工作本就不多,领导却不少。曾有一个乡镇学校教师一共16名,但有校长1名,副校长3名,主任1名,工会主席1名,俗话说“人多不洗碗,鸭多不下蛋”,空出来的领导自然是变相的“吃空饷”了。

    其次,领导干部间“换手抓痒”的人情帐成为滋生“吃空饷”的温床。工资核发必定不止经一人之手,甚至会经过多个部门,但众多“吃空饷”行为依然成为漏网之鱼,源于大家同处一片小天地,抬头不见低头见,今日我不帮你忙,来日你岂会买我的账,彼此间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致使“多头饷”“冒名饷” 频繁出现。 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之子受广汽集团安排“吃空饷”、收股份,六年间未到岗竟挂名领取薪金121.306万元。

    再次,监管查处不力,惩戒不严,且违法成本太低,也是“吃空饷”屡现的原因之一。据悉大多吃空饷的处理方式都是清退,可是面对诸如此类为一己私利而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挑战法律的权威、侵吞国家财产且不断蚕食政府公信力的投机行为又岂能止于不痛不痒的清退、警告?

    古语有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治理吃空饷的乱象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让其感受到被蛇咬的切肤之痛,方能达到连井绳也怕的震慑境界。俗话说“乱世用重典,猛药治沉疴”。针对“吃空饷”现象,应当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严格追究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把行政问责上升至法律层面,让“吃空饷”者不敢吃;同时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畅通监督举报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吃空饷”者不能吃。只有多措并举方能让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而非沦为谋取私利的“魔法棒”。(萧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