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改称谓释放强大的震慑力
2015-06-02 14:54:02 来源:汉网

十八大以后,中央纪委把“办案”改叫“纪律审查”,把“案件室”改称“纪检监察室”,把“案件线索”规范为“反映领导干部问题线索”。这些都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更是内涵的深化,体现了职能的重大转变,是对党章规定的回归。(新华网,6月1日

中纪委这次改称谓,改叫“纪律审查”、“纪检监察室”这样焕然一新的名字,是对纪委职能职责的精准定位,是把反腐倡廉的关口前移,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了法律的前面,拉起了反腐倡廉的第一道防线,亮明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底线位置,从机构设置上强调了党纪严于国法,专门盯着法纪不分的认识误区出招,向“老虎”养成的关键环节重拳出击,释放出强大的震慑力。

现实中,有的领导把法律当成纪律审查的尺子,混淆了法纪的区分,只重视能移送公检法的案件,错把纪委当成了党内公检法,端的是纪委的碗,干的却是公检法的事,致使纪委不知不觉退到法律的底线上,对一些严重违纪违规现象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比如把搞假年龄、假学历、假婚姻,篡改档案,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当成是一个“小错误”而放任不管,根本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欺瞒组织,就是对党不忠诚。一看不涉法就放过,破了底线,放纵了干部。中纪委改这次称谓,就是在厘清“依法”、“依纪”,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切断了“违纪”和“违法”之间的通道,有效避免从“违纪违规”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实践证明,“老虎”就是一路腐败、一路带病提拔长成的。中央纪委这次改称谓,就是给出了一把“斩虎”利剑,要把“老虎”扼杀在“襁褓”之中。“纪律审查”就是要求纪委回归党章规定的本职,聚焦监督执纪问责的主业,不是抓大放小,而是抓早抓小,要始终站在反腐倡廉最前沿,守好关口。在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提醒提醒、警示警示、敲打敲打,红红脸、出出汗,扯扯袖子、咬咬耳朵,警示谈话、纪律诫勉,绝不忽略蜘丝马迹,绝不放过道听途说,要主动打听东家长、西家短,要用心辨析街头巷尾的闲言碎语,主动发现线索,及时跟踪处理。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每天每时都要伸长耳朵、瞪大眼睛、清醒头脑,做好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防微杜渐,专注细节,切实避免问题小变中、中变大、单变双,最后演变成违法犯罪问题。

中纪委改称谓就是要把纪律这条线牢牢看住、死死守住,注重日常监督,发力薄弱环节,让纪律和规矩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让领导干部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成为一种习惯!(陈尔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