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肉是假新闻”媒体缘何不经调查大肆渲染?
2015-07-13 11:07:00 来源:汉网

从6月底到7月初,“僵尸肉”一直处在舆论风暴的中心。就在人人对“僵尸肉”喊打之时,近日舆情突然来了个180度惊天大逆转。《剧情逆转的时候到了:“僵尸肉”报道是假新闻!》的报道一出,立即把“僵尸肉”的争议推向新高潮。“僵尸肉”到底是否存在,之前言之凿凿的“海关查获”难道都是乌龙?

毫无疑问,一旦“僵尸肉”报道被证实为无中生有或嫁接演绎而来的假新闻,必将成为继“纸馅包子”事件后中国新闻史上极不太光彩的一页,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事关新闻媒体的良知操守、职业伦理,绝不能不了了之。当然,现在还无法断定“僵尸肉”报道就是假新闻。那么,权威声音在哪里?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面对匪夷所思的“僵尸肉”事件,有媒体记者能产生疑问、拿出行动,并勇敢地向权威媒体发出质疑的声音,无疑值得赞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人就应多一些质疑,一旦最后证实“僵尸肉”事件为假新闻,这或将是挽回中国媒体人颜面的一笔。当然,在真相未明之前,质疑只是质疑。

社会为何对“僵尸肉”报道深信不疑,各大权威媒体争相报道?很明显,“僵尸肉”报道的发出者是我国最权威的媒体——新华社。新华社发的通稿,谁还能再怀疑?要知道,新华社有一套严格甚至是苛刻的发稿制度,极难出现虚假报道。即使因种种原因出现纰漏,也会及时撤稿,不至于犯这种低级错误。

客观讲,这篇质疑文章有理有据、合乎逻辑,整个“僵尸肉”报道疑问多多。更重要的是,从消息来源看,长沙海关和南宁警方都否认了存在有关“僵尸肉”的案件。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相关案件,在最初“僵尸肉”报道出现的时候,长沙海关和南宁警方为何失语?即使选择私下和新华社记者沟通、核实,也不至于掀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暴。

媒体人可能会犯错,公众也许不够理性,但在长达十多天的时间里,本该发出声音的权威部门选择沉默,这是最令人费解的。现在看,社会对新华社的信任,公安和海关部门的失语,才是这次舆论风暴不断发酵的主要原因。假新闻不可怕,可怕的是假新闻出现时官方失语。事关食品安全这么敏感的问题,官方的失语就是失职,一句“是谁发的稿子,你们就去问谁吧”推卸不了责任。

当然,这篇质疑辟谣的文章同样存在漏洞,用以反驳“僵尸肉”存在的证据,只是各个部门宣传负责人的一致否认,并没有其他人证或物证。所以,“僵尸肉”报道是否为假新闻,或者虚假的成分有多少,依旧是个未知数,神逆转现在还不成立。

此时此刻,权威部门的权威声音既不能失语,也不能太迟。还原事实澄清真相,为“僵尸肉”事件盖棺定论,是相关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真相未明之前,反思也好,追责也罢,都为时过早。但愿这一次权威声音不再姗姗来迟。(李龙)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