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拍照后救人只是无奈的次优选择
2015-09-22 08:47:02 来源:

“这老人可是自己倒地上的,我都看见了。”9月19日17点20分,郑州南阳路与黄河路口西北角,一名老人趴在地上,头上和脸上流着血,看样子十分痛苦。现场多名市民站在老人旁边,纷纷拿起手机拍照,并表示可以相互作证,老人是自己摔倒的。随后,路人开始拨打110和120,一些爱心人士也随即上前救助。(9月20日中国广播网)

有人曾悲观地表示,“彭宇案的一纸判决,让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了30年”。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随后在现实中,也上演了一幕幕的荒诞,比如见老不扶的现象屡见报端,再比如小悦悦事件的极端悲剧……这些,都让“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成为一种流行的感叹。虽然大家都知道“扶人是助人为乐不扶人是不正确的”,但在现实的选择上,面对摔倒的人,到底要不要扶起,还是会成为一道纠结的命题。

众所周知,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曾引发全国热议,其中一句“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更是风靡一时。这就是说,在人心上、在道德上,面对摔倒的老人,义无反顾地扶起来,才是最契合良心的选择与决定。这样的常识,几乎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但置于现实的决定面前,每个人的行动,未必能跟上自己的意识。

为何呢?因为救人虽然是必须的,但救人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君不见自彭宇案之后,各地“救人被讹”的事情,的确是不少见。这就是说,如何扶起摔倒的老人,仍然是一门技术活。对公众而言,既能救人又能自保,才是最好的选择。而在郑州这里,不少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并没有选择旁观,也没有选择路过,而是拍照作证后积极救人,这样的行为,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下已经很难得,也树立了一个不错的范本。

当然,对于“先拍照后救人”,争议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有人认为,先拍照的话,很可能耽搁了救治的最佳时间;也有人认为,讹人只是小概率事件,没有必要放大……虽然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但在现实面前,这些都很脆弱,也都不靠谱。哪怕十个扶人的人只有一个被讹,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谁都害怕自己成为十个人当中的那一个。而眼下“先拍照再救人”的办法,显然是无奈之下民众智慧的一种发挥。

当法律与制度无法给公众上安全闸,公众“先拍照后救人”的策略,则相当于是加了一道自助险。这样的举措,与没有救人相比,值得肯定;但与义无反顾地救人相比,又略显不足。这就是说,“先拍照后救人”并非最优选择,只是无奈的“次优选择”。但很显然,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自然是希望每一个选择都尽可能是“最优选择”,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上好“制度险”:除了加强对公众的道德呼吁外,对救人者实施物质奖励、对讹人者严惩不贷等也应照进现实。

简而言之,扶起摔倒的道德,不仅需要民间智慧的发挥,更需要社会制度的保障。(龙敏飞)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