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不文明”被习惯成自然?
2015-10-08 18:08:00 来源:

四季景色各异的青海湖,国庆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黄金周过后,却是一番“垃圾满天飞”景象。十几年来,一支由青海湖著名民间环保人士南加组织的民间志愿者团队,为缓解垃圾危机贡献着力量。(2015.10.08 新京报)

有人预测国庆期间必被刷屏的几条新闻,其中一条就是假期结束后,旅游景点人去楼空,却成了“垃圾遍布带”。这样的预测是基于对往年小长假过后,各大景区总被垃圾“袭城”的经验性推论。而今年这样的推论似乎又成了现实。

10月5日,南加带领6名志愿者和自己11岁的儿子桑杰,在岸边和水中捡拾游客抛扔的垃圾,当时岸边的气温大概只在8℃左右。报道中没有提及关于小桑杰的更多信息,但却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也联想起另外一则在假期里受到关注的新闻,我们可以将其放在一起去观察。

10月4日下午,在上海地铁八号线,一位年轻女子嗑瓜子随手扔皮,旁边的大妈在劝说无效后,蹲在地上把瓜子皮捡起。此事被曝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反响。

青海湖边的小桑杰和那位在上海地铁里捡瓜子皮的大妈,原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但看了相关新闻报道的人,却很容易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虽然这两则报道或许只是小概率的偶然事件,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并不只受限于学历或者年龄,它更可能来自于长期经验的积累,自身道德与涵养的觉醒,以及个人习惯的养成。

换句话说,11岁的小桑杰在父亲的带领下参加志愿者活动,我们几乎能感觉到这种正能量将会引领这个孩子的一生。而那位蹲在地上捡瓜子皮的大妈,可能已经养成了多年保护公共卫生的习惯,才使她能够出面制止不讲公德的行为。

说到这里,我们的脑海里往往就会出现,那些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温水煮青蛙”,以及“笼中鸟”的故事,它从另一个侧面向人们展示了“习以为常”的力量,当我们已经习惯于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在固定框架内行为和思考的方式,要想再从中跳出来,就是极不容易的。揆诸现实,那些毫无环保理念、没有公德意识的人,想让他们做出改变其实很困难,不是外部的倡议和舆论呼声不够强烈,而是一直有一种叫作“习惯的力量”在牵引和控制着他们。

那句享誉世界的莫罗名言,“每个人都是自己经历的囚徒“道出了很深刻的人生哲理,经历和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们常讲“性格决定命运”,但怎样才能拥有攀上辉煌巅峰的性格,美国畅销书作者杰克,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道出“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个人的 “习惯”就像飞驰的列车,惯性使人无法停步地冲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有可能是深谷,习惯就是你的方向盘。”

在时代复杂多变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指望通过倡导和呼吁,来改变一些“不文明”,而是要逐渐引导和帮助人们建立一种“改变不文明的习惯”。而且习惯就是最好的力量,“改变不文明”也能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纠偏、纠错、纠不正之风的全民潮流。(姜雨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