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秸秆禁烧不力,河南10多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被集中约谈,国家级贫困县太康县更是因此被处罚2000万元。
秸秆禁烧已成为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能否实现年度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重要考量因素。而现实倒逼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要摆脱秸秆禁烧年复一年的应急式治理模式,必须要疏通秸秆的出路。
秸秆综合利用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不能光靠行政命令,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依托规模化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提高比较效益。应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技术和机械进行秸秆还田,通过加大补贴等方式,减轻农户因秸秆还田而增加的成本。农民有了“获得感”,才会有动力自觉参与其中。
当然,秸秆禁烧嘴上说得容易,如秸秆还田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更具体的一些激励机制、引导措施却仍然模糊,农民没有真正享受到秸秆禁烧后的实惠,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的相关配套措施依然不够细化,这都需要更多的探讨。由于我国尚未出台系统性的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已出台的大多是项目制,且不是年年都有,主要围绕秸秆综合利用产品,对生产企业给予支持,在秸秆收储运、终端产品应用等薄弱环节,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对于治理大气污染而言,最严禁烧令非常有必要,但各地政府要下定决心,采取切实措施,调整政策导向,进行长期性治理。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才是应对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
经济发展、生态良好是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那如何推进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抓好创新和市场这两个杠杆。因为结构调整本是市场该做的事。市场能做的事,就应交还市场,政府不能再大包大揽。当然,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全都丢给市场,政府还应履行应尽责任:支持创新,尤其是更多地支持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发挥市场杠杆作用的同时,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迈进。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雾霾天气频发一次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倒逼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而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也非“一日之功”。尤其污染治理更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某个环节“掉链子”,大气污染物减排就会受影响。因此,大力度治污染是好事儿,但空气污染不是简单的一城一池的事儿,还需全盘考虑,科学决策,如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