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交手机,不妨让设想照进现实
2016-04-08 13:36:23 来源:汉网

“课前交手机”并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首创,却在成行落地之前就引发唇枪舌战,学院内部亦有反对和支持两种声音。这不无奇怪,任何的举措,都是在争议与讨论中沉浮。在这个“机不离手”的社会,若想突然之间打消手机给予学生的“诱惑”,即便初衷再怎么用心良苦,恐怕一时之间未必那么容易兑现。

与以往的高校推出此举稍微有别,提出质疑的网友表示,收手机这件事情发生在“自由的武大”,是学校老师的悲哀,强制性实施违反自由原则。而支持者则表示,自由的前提是自律,是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并不存在全无约束的自由。由此将这一措施的争议点,拔高到自由与自律之间的博弈。果真不愧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看待问题都如此“深入骨髓”。

据武汉大学新媒体中心的数据调查,武大学生反对这一举措的约有45%,认为合理但应自愿上交的达51.61%,认为合理且应强制的仅有3.39%。而另一方面,表示上课不会用手机的学生只有不到3%。事实上,仅有微乎其微的学生上课时间不玩手机。那么,其余的学生在用手机做什么呢?辅导员坦言,不少学生上课是在“浪费时间”。“自由的武大”果然是“自由的化身”,课堂气氛亦是如此的“随性而为”。

回过头来谈自由与自律,这两则之间矛盾吗?都是相对宽泛的概念,又何来绝对的对立?自由离不开自律,自律保障着人的行动自由,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社会生活中,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青葱的大学校园,相较于成年之前与入世之后,都是最为自由的时光。可是,却有不少学生肆意“挥霍”弥足珍贵的学习时间。占尽了最好的学习资源,拥有了最好的学习机会,却在课堂上低头做着自感“很有意思”的正事。玩网游、刷微博、看视频,读小说等等,这些离开课堂依旧可行之事。平时不听课,临近考试就急来报佛脚,抱有“不求考高分,只求及格线”心理的大有人在。

正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大学不是安享盛世、游戏人间的天堂,而是刻苦钻研、塑造自我的圣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提出这一举措,其初衷显然不是限制学生的自由。“如今校园内同学们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教育领域都存在的严峻问题。“依赖手机症”已然成为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而存在,上课变成“上网”已是令人堪忧的教育难题。

诚然,任何高校若想推动上课禁玩手机的设想,都会遇到不小的阻力。毕竟,在这个“自由泛滥”的时代,这是对自由的“约束与限制”。没有多少人愿意牺牲自由,成全“哪怕是为自己着想”的行为,更何况是在以“自由之风”著称的武汉大学。

只是,大学生毕竟是仍在长大的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在不太稳固的状态,没有老师和学校外在作用的推动,很难抵抗具有“魔性”的诱惑,而“葬送”原本美好的前程。学校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更好地把握“尺度”而延迟施行。虽说是不想限制学生的个体发展,从另一个侧面上看,也是对于质疑之声的一种让步。当然,是否可行还需时间掂量。

不久前,已有高校开展“别把青春交给手机”主题活动,寄望学生远离手机,回归课堂,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从开始不适应,到现在自觉行动,从“手机控”到“控手机”,不得不说,这是把设想照进现实的典范。

无可否认,“无手机课堂”的象征意义巨大,实践意义却有限。“爪机控”需要认清的一点是,课堂是钻研学习、奠定未来的地方,而不是消磨时光、娱乐消遣的场所。不妨试着回忆,在没有手机的日子里,你是否总是埋怨老师的上课方式“很没意思”?

高校有责任为学生的未来打牢基础,即使强制施行“无手机课堂”亦没有过错,至少初衷是值得认可的。但最高明的方法,是让学生形成课堂上尽量不使用手机的自觉,让这看似举步维艰的设想逐渐转变为高校课堂的一种常态。(磊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