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网络正义与现实冷漠的“人格分裂”
2015-05-24 22:08:32 来源:汉网

长沙女孩小媛下班后乘坐公交车回家,在车上被一个中年男子猥亵,她立刻大声呵斥对方,并拨打110,求司机停车关门,不料反遭司机的调侃,车上乘客也无人帮她,最终中年男子得以逃脱,无助的她坐在地上大哭……(5月22日《三湘都市报》)

长沙女孩小媛下班后在闹市区乘坐公交车回家,不料在车上遭遇“色狼”。尽管小媛奋力抗争,但由于公交司机的大意,“色狼”得以逃走,而期间乘客们的冷漠更是让人寒心。

与乘客的事不关己形成鲜明对比,小媛的朋友小方将此事通过微博求助后,引来了网友们数万次的转载。打开微博评论可以看到,除了对“色狼”的谴责以外,对于乘客冷漠表现的批判也是铺天盖地。

其实近两年,“网民”与“路人”的类似矛盾不断地重复上演。从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到陕西男童街头遭暴打,市民路过无人制止。似乎每一次,路人都在袖手旁观,网友都在道德谴责。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之下,正如专家所问:“到底是网民从来不上街,还是路人从来不上网?”

现实生活中的冷漠路人,其实代表了中国的看客文化,即事不关己、见危不助的心态与行为。从古至今,中国的“看客文化”一直存在,鲁迅先生就对这种现象进行过深刻的揭露与批判。看客文化有着封建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的根源,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不足的表现。

而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作为新闻事件的新兴舆论场,在出现类似“公交车上遭猥亵乘客冷漠围观”的新闻时,媒体往往首先“设置”舆论攻击的“靶子”,比如事件中的冷漠乘客,接下来网民们便站在道德的高地对其进行批判,既是自我的道德标榜,也是集体无意识的舆论狂欢。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中,网民们往往又随着环境的改变,从网络世界的正义使者“分裂”为现实中冷漠的看客。

究其原因,对于网民来说,大多数时候,他们不是事件的当事人或核心,完全出于一种旁观心理对事态作出评价。且基于互联网环境的特点,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也允许网友“言行不一”,不需要对网络中的“义正辞严”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责任。但其实,这种事不关己,随意评论,实质上也是一种看客文化。

网络正义与现实冷漠的“人格分裂”,看似十分荒诞,实则反映了看客心理在网络语境中的蔓延与变异。久而久之,这种现实与网络道德表现的反差必然愈演愈烈。况且,对这些冷漠围观,仅仅进行道德指责,实际收效甚微。针对群体的批评往往指向不明,很难产生个体触动。

因此,我们应该有一颗正义勇敢的心,在网上敢于义愤填膺,在线下也要热血沸腾。在指责冷漠看客的同时,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在现场,是否真的会挺身而出。就媒体而言,亦不能满足于对看客的暗示性谴责,而是要清晰地告诉人们,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在社会转型期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进行梳理,在道德与法律层面形成主流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网络正义与现实冷漠的“人格分裂”。(陆钰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