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陪读的官员读得懂什么“党性”?
2016-09-08 09:29:21 来源:汉网

2014年11月6日至15日,陈雪枫在参加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第7期省部级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期间,违反中组部关于“不准秘书等工作人员陪 读”规定,安排秘书丁某、市委副秘书长董某等人陪读,产生的交通、食宿、差旅等费用共2.6万余元,公款报销。(9月6日,新华网)

去年年初,中组部、中纪委接连发文,进一步重审和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在教育培训工作上的25条禁令,其中“不准请人代写发言材料等,不准秘书等工作人员陪读”等规定颇引人注意。当下个别干部对秘书的依赖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发言材料要秘书写,私人生活要靠秘书打理,出门要靠秘书拎包,下个雨还要靠秘书撑伞……有些人是“不可一日无书”,他们却变成了“不可一日无秘书”。发展的再极端点,一个秘书不够还要配备几个,真真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百无一用的地步。

党员领导干部本是“人民公仆”,现在却退化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来抬手”,事事都要人伺候的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危险信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事事都靠秘书代劳,干部如何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如何知道老百姓所思所想所虑所求?又如何得之颁布的政策、制定的规划是否科学合理,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可见让秘书“陪读”本身就折射出个别党员干部民本观念的淡薄、宗旨意识的缺位、特权思想的滋生、享乐意识的抬头。而陈雪枫参加的却是专门针对省部级干部的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一边学“党性”一边违反党性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强烈对比。

一个人的学风表面上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学习习惯,但折射的却是个人作风。学习本就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情,学的好不好、深不深、对不对能直接在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个人能力、党性修养、精神面貌等方面有所体现。学风不正必然作风不端,党员干部在读书学习上都搞弄虚作假这一套,又怎能指望他在工作中做得到“为民务实清廉”?

如果一个党员干部真的心怀民众利益福祉,重视地方民生社会发展,必然会在实际工作中切身体会到自身知识储备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间的不匹配,从而产生“终身学习”的内动力。可见作风也好,学风也罢,说到底都是一个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问题,是一个党员干部如何正确认识手中权力、肩上重担的问题,是一个党员干部对自己的事业是否有高要求、严标准的问题。

在禁令层层加码的背景下,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仍然顶风作案,让秘书“陪读”,显然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相去甚远,与我党艰苦朴素的作风相去甚远,更与敬畏规则、遵守纪律想去甚远。要让这种不正学风彻底绝迹,要让已有的规矩落地开花,发挥应有之效,但更重要的还是给权力套上制度的笼子,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强化党纪国法的刚性约束力。(任评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