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化管理”真的错的好无辜
2016-12-27 17:07:51 来源:汉网

年底了,各个单位都在准备迎检,基本上这几天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都是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对其所在单位一年的工作进行系统化整理、归纳和总结。笔者听到身边不少同事抱怨:“多工作不是没做,只是当时没有留下东西,现在只能拼命补资料了。”

痕迹化管理,是指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和管理内容方面,不留死角,缜密的工作记录,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活动。一般来说,为了回避,检查组人员均不会在被检查单位工作,他们需要借助痕迹来考察管理层的管理过程、方法、效果与艺术,评价一个单位管理的优劣。因此,“痕迹化管理”这项制度本身并没有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实现了工作实绩的有理可依,有据可循,进而为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领导干部提供了有力保证。

那么,同事的抱怨又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认识不到位,有些领导干部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工作方式上,认为只要工作做了就行了,根本就没有留下“痕迹”的习惯,在目前从严治党的政治环境下,还有些领导干部害怕留下问责及追责的有力证据,也不愿意留下“痕迹”;二是能力不具备,有些年龄稍微偏大的领导干部都还不会使用电脑,部分村(社区)干部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像工作方案、总结等文字资料无法拿出来,更别说图片等资料电子存档了;三是执行有偏差,少数单位的领导深怕自己做的工作上级不知道,让被其他单位给“比”下去了,一味地追求“痕迹”的细、全、多,只是为了迎检而留痕,甚至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完全偏离了政策本身弥补不足,提高水平的制定初衷。

推行与阻碍向来都是依附于制度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任何一项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产生,才得以让其不断完善,成熟系统化。

首先作为“痕迹化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应当转变思想认识,从过去只注重工作结果转而既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平时就要把文字记载、图片留存等工作做到家,进而养成一种处处留痕的工作习惯。

其次要充分利用人才,开展业务知识培训,针对少数不会使用电脑或知识水平不高的领导干部,可以采取党校集中学习或邀请专家讲课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将社区网格员、村官、选调生们充分利用起来,承担部分基层单位的材料撰写等工作。

最后在检查的方式和内容上也可以稍作调试,例如现在各项工作的检查内容越来越细,检查人员基本上都是按照项目要求逐条进行对照,但实际上有些工作存在“水土不服”、难以实施的尴尬,因此笔者认为,我们还应当适当放宽检查内容,给予检查组一定地权限,对于被检查单位没有做某项工作的,详细了解其实际情况,作出情况说明即可,而不是简单地划勾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仅要留痕,还要留真痕。(张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