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乞丐”现原形,善良可贵需行之有道
2016-12-30 09:03:49 来源:汉网

近期气温骤降,泰安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上街巡查,安置街上的流浪乞讨者。没想到,追踪式的送温暖让不少职业乞讨者现了原形。其中一个卧在“滑板”上只能靠双手滑行的残疾人,不堪工作人员一个半小时的好言相劝,竟然站了起来。而当他洗完澡换上平时穿的西装时,和乞讨时判若两人的样子,更是让人惊呆了!(12月27日齐鲁晚报)

时下,全国各城市都存在着流浪乞讨人员,尤其在现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季节,沿街乞讨、流浪的人们日子难熬,更容易引发大家的同情心。但是针对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心情和态度却往往很纠结。一方面,流浪乞讨群体里有诸多因疾病、残障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若公众的同情心和政府的救助政策缺失,他们就有可能陷入更悲惨的境地;另一方面,现在的街头也有不少所谓的“职业乞丐”,企图利用路人同情心不劳而获,一味的对他们善良则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这中间最大的问题是存在令人难以分辨的真假乞讨者。

行善本是中国传统的优良美德,可针对这样的“职业乞丐”,实在是给冬日里的暖阳吹来了一阵寒风,让人心寒。现在社会舆论对待城市乞讨者呈现出越来越冷漠的态度,网络上也传出“职业乞丐”收入不菲的言论。政府部门也再三提醒民众,谨防爱心受骗。许多群众为了防止上当受骗,纷纷收起自己的善良,选择不再行善。同时面对行乞者,也会投去异样审视的眼光。这些现象不仅让城市当中真正的“行乞一族”雪上加霜,更是对我国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伤害。

既有如此的社会现实,仅仅对乞丐抱以同情和尊重显然远远不够,不过要破解这样的尴尬要说难也并不是太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针对这样以博取民众和国家同情心来牟取社会福利的“职业乞丐”同样如此。虽然说选择流浪、乞讨的生活方式是人们的自由,但是作为城市管理者,查实身份、设置规则也是必须做的事情。在“大数据”的互联网时代,或许没有必要发放专门的“乞讨证”,因为不论职业与籍贯,外出时携带身份证以备警方核查是法律的规定,而手持式身份证验证仪也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查验、核实、备案也是城市管理的必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人假装残疾或重病,则涉嫌欺诈,可以依法惩处。

但是,行乞者确实和美丽的城市不“协调”。人流密集的地铁、车站等特殊地区,占地乞讨会阻碍交通、影响公共利益,所以理应禁止。总之,要救助与管理结合,善举与防范并行,我们的城市救助站是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暖心驿站,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首先,要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为依据,切实解决城市流浪人员生活、居住的问题。暂时性的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帮助,并为他们寻找亲人结束漂泊无依的生活早日团圆。其次,应该增加技术职业培训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乞丐的管理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何管理方式都必须建立在尊重行乞者人格和尊严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授之以渔”,不断提高行乞者的自我谋食能力,让他们转变为靠自己双手谋生的劳动者,才是人性管理城市乞讨者之道。

尽管现实当中确实存在一些借乞丐为名,行欺骗之实的不法分子,但不能就此把所有的乞丐都假想成不稳定因素,我们广大群众更不能放弃心中的善。驱赶和排斥他们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他们提供食物、衣服等物品帮助,为他们提供城市救助站的相关信息。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的温暖之光会普照在城市的每一处角落。(姚瑶)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