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接受哪些内容的培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围绕目标培养人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都要围绕这个大政方针政策而动。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时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既然“创新”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那么,对于各级学校的老师培训,就要以“创新”的内容为核心。
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对国民“创新素质”的要求。所以说,全面提升国民的“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 ”,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习近平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应该引导学生自然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有的天生就可能对语文感兴趣,有的逻辑思维强,对数学以及理科比较喜欢,有的钟情历史,因实行多元化的因材施教。
目前,我国实行的教育体制不太鼓励想象力与发散思维。只要学生满足唯一答案的记忆力教育,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单一的答案为衡量标准,以这样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以致用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眼高手低,理论能力强,执行力差。分析问题比较片面单一,缺乏探索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学了不少知识,却缺乏文化,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却不懂。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人才是背道而驰的,相距甚远。
“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应该学以致用,强调理论加实践加多元思维模式加优选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基础。要培养学生们思维敏锐,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解决许多新问题,具有拼搏精神,有勇气,有担当,有团队协作意识,独处能独善其身,并且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
要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要培养多元的人才,需要改造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尽快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注重升学率是本木倒置。一个学校好不好,主要应看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综合素质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核心。“创造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与天资有一定的关系,但后天可以培养,有章可循。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那么老师就要有创新教育的方法。为此,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从幼儿园的老师开始,直至大学的老师都要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使每个老师都具有创新能力,在每个环节都灌输着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能力,这样周而复始,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娄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