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愧疚之情”,求得无愧之心
2017-08-10 15:00:10 来源:汉网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问心无愧是君子操守。然而,唐朝诗人白居易做官时,看到农民生活艰辛而自己“吏禄三百石”,不禁“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体现的是古代贤达为官从政的境界。(《人民日报》,8月10日)

什么是共产党员?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些看似不言自明的问题却常常让很多领导干部“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腐败分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懒政”之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干部?因为他们内心都缺乏对人民的“愧疚之情”。

为什么要常怀“愧疚之情”?在周总理看来,是因为解放20多年之后,革命老区的人民依旧缺衣少食,是自己这个总理不称职;在焦裕禄看来,灾民扶老携幼外出逃荒,是因为自己这个“父母官”没能带领他们战胜灾荒……

难道延安人民生活苦真是周总理“不称职”吗?难道灾区人民外出逃荒真是焦裕禄能力不到位吗?显然都不是,但是他们却依旧以此为“愧”,为何?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使命,他们的使命决定了他们身上的责任。

无论是周总理还是焦裕禄亦或是牛玉儒、沈浩,他们哪一位不是爱民如子的好官,哪位不是廉洁奉公的清官呢?其实造成老区缺衣少食、灾民外出逃荒的原因有很多,天时地利等不可抗拒因素都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但是他们却始终讲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身体里留着共产党员的血液,有一股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担当在他们的心中燃烧——只要是人民群众的事,不管什么事都是大事;人民的生活苦,就是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正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愧疚之情,才不断的激励这他们更努力地工作,更无私的奉献;也正是如此,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才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

相比之下,那些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为、风险面前不愿闯、出现问题不担当的党员,那些甘做“太平官”“糊涂官”“逍遥官”的干部,真的应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为了小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听,这才是共产党员用自己生命谱写的华彩篇章啊!(萧可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