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将首次把游戏成瘾作为精神疾病列入明年发布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围绕沉迷游戏可能导致‘游戏紊乱’甚至成瘾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世卫组织此举是在这一方向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12月24日《参考消息》)
世卫组织早在10年前就开始分析“游戏紊乱”造成的危害。经过专家多年的调查、研究、论证,终于决定将它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并称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于2018年发布。
笔者以为,防止游戏上瘾的对象主要应是未成年人。仅本人见闻所及,就有一些沉溺游戏上瘾而难以自拔者,其中多是一些所谓“问题青少年”。这些所谓“问题青少年”,之于家长,家长拿他没办法;之于学校,学校拿他也没办法。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有关特别教育的机构,譬如,戒除网瘾(沉迷网络游戏成瘾)的训练营,将那些“问题青少年”集中起来,进行为期一月或三月的封闭化管理、军事化训练,可是往往效果甚微。这令家长、学校头疼不已。现在看来,可能是对于沉迷网络游戏成瘾“辩'病'不清”、不能“对症下药”所致。
沉迷游戏成瘾已成为困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目下,根治沉迷游戏成瘾,已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尤其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游戏已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手机游戏似乎成了网瘾网游的重灾区。据《人民日报》披露,最新调查发现,中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3小时,仅次于巴西,位居手机沉迷度全球第二。显然,智能手机俨然变成了人们身体的“器官”,除了工作、社交、阅读等之外,玩游戏已是很多人使用手机花费时间最长的了。
笔者以为,世卫生组织将“网瘾列入精神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或有“惊世”作用,有助警示各国各方高度重视游戏上瘾问题。“沉迷游戏”成瘾,无论对于其本人还是家庭,都将是毁灭性的灾难;“沉迷游戏”成瘾问题严重后果严重。它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务必认识升级。只有认识升级,才能治理升级。
诸位受众可能也都清楚,倘若将一种状况认作为精神疾病便意味着什么。游戏成瘾被认定为精神疾病,这对游戏成瘾者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对他(她)将是多大的打击。然而,人们不能因此讳疾忌医,需要的是治病救人。
既是病,就得防;既是病,就得治。有关方面应该积极作为。作为青少年本人,要不断提高自控能力,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游戏不迷失,有定力;家庭、学校、社会要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适度使用手机,适当远离网络游戏;作为游戏开发商、网络平台运营要讲究商业良知、担负社会责任,守住商业底线,危害青少年的钱再多也不能赚;作为网络监管部门,要恪尽职守,勤勉履职,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引诱青少年“入彀”的恶行。惟有各方一起给力,人防、物防、技防并用,自治、法治、德治兼施,方可共同为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出一个文明、晴朗的网络空间。(杨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