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近日,国家电网某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一张写有上述内容的“小纸条”引发了广泛关注。(6月1日央广网)
去年夏天,某单位组织慰问留守儿童。当志愿者们把准备的书本和文具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却收到了一张用稚嫩笔迹写的如上内容的纸条,令大家唏嘘不已。作为农村的留守儿童,居然嫌弃、“不喜欢”志愿者送来的东西,这就应了一句俗语,“白吃枣子还嫌核儿大”,竟索要起可以打游戏的智能手机。当然,志愿者置办慰问品时需要有些新意,不能总是“老样子”。但是,绝不能为了照顾孩子游戏而送他们手机。
话说回来,从这张出自孩子之手的“小纸条”不难看出,孩子们沉迷网游程度之深、网瘾问题之大,实实令人担忧啊!
其实,不惟孩子时常埋头“屏幕”,包括相当多的大人也是如此,或许更甚。据媒体报道,398亿小时,去年上半年,中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这些时间,足够建造109座金字塔。中国人平均每天看手机3小时,仅次于巴西,位居手机沉迷度全球第二。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17位搞科研的院士“做一件可能会让部分孩子不开心的事”,联名呼吁:让儿童节成为“无网游日”,让孩子们重拾现实生活中的乐趣。
笔者以为,治理“沉迷游戏”成瘾,要多管齐下。事实上,去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ICD)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虽然目前判定标准尚未正式公布,但不少孩子甚至成人沉迷于此,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上网游戏成瘾的孩子,似乎就要具体分析,有的可能既需要心理引导,又需要药物治疗,这就需要治救方法升级。作为成年人,要给孩子们做出“样子”。“成年人玩,孩子就照样学。让孩子们控制上网、游戏时间,必须让成年人远离“网游”,对孩子多一点陪伴,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同时,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教育引导孩子们适度使用手机,远离网络游戏。有关部门要真正全面地推行网游实名注册制,并对网游设立严格的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涉及不良内容网游的监管惩罚力度;互联网企业以及各互联网平台,要讲究商业良知、担负社会责任,守住商业底线,危害青少年的钱再多也不能赚,要加强对网游广告的管理,严格审核网游的推广信息和推广场景,不让孩子们坠入不良商家的“网游陷阱”。
总之,我们要读懂17位院士呼吁的深意:孩子们沉迷网络游戏,是当今一大社会问题,亟待各方协同给力,综合施策,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净化、优化网络空间。(杨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