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去年超60万人无偿献血 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2016-06-15 03:25:53 来源:汉网
一年19万爱心市民奉献热血
武汉连续4年 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
 
  长江日报消息(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王芳)今日是第13个“世界献血者日”,记者昨从省卫计委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全省一年超60万人无偿献血,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据介绍,截至去年底,我省献血量达到近200吨,千人口献血率达到了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无血液安全事件发生。全省共有11个城市、10825名个人获国家表彰。
 
  近年来,我省无偿献血增长仍显得相对缓慢,无偿献血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下一步,我省将健全长效机制,争取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如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文明城市和政府绩效考核范畴等,推进全省无偿献血事业进步。
 
  针对暑期来临出现的用血季节性短缺,我省各地血站也相应做好血液储备,确保一定存量,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必要时将通过全省统一调度,相互支援,相互补充。
 
 
 
 
  献血者分享生命
 
  刘源:全家成第一热血家庭 献血40年  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家三口,数十年献血472次,献血量可挽救700多人生命,江城第一“热血家庭” 当之无愧。而刘源,正是这个家庭的带头人,累计献血197次。他和妻子郭珍玲、儿子刘明明成为江城无偿献血的表率。
 
  刘源是武汉市信访局公务员,早至1977年开始献血,经历了江城献血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刘源称自己早期的献血为半自觉,“单位组织,集体献血”。
 
  到1998年,随着《献血法》在全国施行,武汉进入无偿献血阶段。当年3月,江城街头出现了第一辆献血车,很多市民还在观望时,刘源带头上了车,挽袖献血。他称这之后献血为“自觉阶段”。
 
  在献全血的时期,一年最多献两次。为了牢牢记住,刘源把献血安排在两个时间,上半年的3月5日学雷峰日,下半年的国庆节。
 
  在他的带动下,1999年,儿子在部队报名献血。一封家书寄回来,作为母亲的郭珍玲感动、敬佩,还有心疼。之后,郭珍玲也加入无偿献血中。
 
  2004年开始,成分献血作为一种献血新方式在江城出现。成分献血是献出血液中某种成分,间隔期只有14天到一个月,但每次献血时间约1小时,需要付出更多时间。“这样献血次数更多,能救更多人,为什么不参加呢?”从此,全家参加成分献血。
 
  有观念认为春节见血不吉利,每到春节长假,献血人数锐减。刘源一家了解这种情况, 2012年大年初一,一家人一起去献血,带头破除偏见。
 
  刘源表示,全家的经历表明,献血利国、利民、利己,对身体无害。作为党员,更要起先锋模范作用。
 
  去年,郭珍玲到达60岁的献血年限,明年春节,刘源也将年满60岁,夫妻俩表示,能献血是种幸福。刘源仍在坚持每月献血,“我会站好献血最后一班岗”。
 
  方向军:由路人到献血者只需伸出手 14年献了两个人全身血量
 
  由路人到献血者,只有伸出一支手臂的距离。海军工程大学职工方向军女士,是参与江城街头无偿献血市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她把这一简单的善举紧持了14年。
 
  2002年,方向军带着2岁女儿在江汉路逛街,经过佳丽广场献血屋,看到有人献血,也想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于是伸臂献血。
 
  最近,当武汉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打印出她的献血档案时,方向军自己也有些不敢相信,14年来年年献血,总计9200亳升,已经是一个成人全身血量的两倍。
 
  方向军献的是全血,这也是我市临床用血量最大的一种类型。她曾尝试过成分献血,因为体检一项指标不达标,最终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献全血方式。这种方式每次献血至少要间隔半年,一年最多献两次。由于间隔长,很多人容易遗忘,而方向军一年未落,持之以恒。
 
  在方向军看来,献血只是件平常事,以致她多次献血,都没有告诉家人。也许第一次献血会有犹豫,跨出第一步,再献血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她表示,真正到舍己救人的关口,很多人不一定迈得出步子,而献血是最好的力所能及的救人方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4年来,方向军身体一直很好,她把这看作献血的最好回报。让她感动的是,很多年轻人、大学生们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她用献血的善行影响着女儿,再过两年,女儿满了18岁,也希望参加无偿献血,作为成人礼。
 
  柳爱民:24小时开机 随时准备献血的“熊猫大侠”
 
  柳爱民是“武汉稀有血型互助会”的资深成员,他的血型是Rh阴性,在汉族中,这种血型只有3‰,因为稀少而被称为“熊猫血”。在江城,像柳爱民这样乐于献血助人的“熊猫大侠”约有600多人,他们守护着江城3万多稀有血型者的生命健康。
 
  1997年,在外地读书的柳爱民回武汉,目前是一家4S店工作人员。他笑称,第一次献血,只是想知道自己血型。知道后,他觉得身上有种责任,献血不仅救人,更是互助,在稀有血型上尤其如此。“如果我不帮别人,将来我有困难,谁来帮我”。
 
  柳爱民是稀有血型互助会的活跃分子,他称自己是“闹药”,搞活动,造气氛,希望更多人支持、参与无偿献血。
 
  因为是稀有血型,意味着需随时准备着,一旦有用血需要,随叫随到。为了保证任何时候献血都有好的质量,柳爱民平时生活很有规律,特别注意饮食,不敢随便喝酒。他表示,这也促进了身体健康。
 
  柳爱民的手机24小时开机。2009年10月7日,一名患血液疾病的孩子,急需输血小板,否则将因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柳爱民下班后接到电话,顾不上休息,开车从沌口到汉口来献血。
 
  去年6月5日,协和医院一名等待换心的女孩恰好是稀有血型,刚到单位上班的柳爱民接到通知,赶紧请假,没有比救人一命更重要的事,单位非常支持。他随后赶到血液中心,和另一位志愿者张巍一起献了2个治疗单位的血液,最终,换心女孩成功手术。
 
  从1997年开始,19年来柳爱民献了7000毫升的血,接近两个成人的全身血量。
 
  受血者家属感恩
 
  李梦涛:好心人的血救了母亲的生命 回报源于感恩
 
  今年41岁的李梦涛是江城着名的献血达人,献血次数超过200次。很少人知道的是,他第一次献血,正是源于对母亲输血后生命获救的感恩。
 
  1996年,李梦涛的母亲害了一场大病,辗转到武汉同济医院,确诊是子宫肌瘤,由于身体内长期慢性失血,体内血色素极低,需要输血。就这样,在手术前和手术中,共输入了1600毫升新鲜血液,最终转危为安。这事在李梦涛心里烙下了不灭的印记,不知是哪些好心人捐献的血液救了母亲的生命。母亲也告诫他:“这些人的恩情我们不能忘,要还!”
 
  李梦涛一直在找这样的机会。1999年8月,他在出差途中,经过武汉商场看到一辆献血车,没有丝毫犹豫就上车献血,之后一直坚持献血。到2004年,他觉得自己身体条件好,又选择了献血次数更多的成分献血。2011年“五四”青年节,他用第100次献血作为礼物,迎接孩子的降生。
 
  “一个人N次献血比不上N个人一次献血”。 这是李梦涛常挂在嘴边的话。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献血,才能保证日益增加的临床用血需求。从 2007年开始,他自觉进行无偿献血宣传,还把自己经营的汽配城门店改成献血宣传屋,带动多位亲友长期献血。
 
  李梦涛说,自己的经历说明,血液对生命如此重要,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他将怀着感恩之心把无偿献血坚持下去。
 
  ·链接·
 
  今天是第十三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为“血液连接你我”。过去一年,江城近20万爱心市民伸出手臂,奉献热血,在全市用血量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攀升下,全力保障救死扶伤临床用血的基本平衡。江城连续4年捧回“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
 
  随着我市加快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全国各地患者汇集医疗资源优势明显的大武汉,临床用血量持续上升。为破解用血季节性紧缺难题,武汉血液中心扎实开展进商圈、进农村、进社区等无偿献血“八进”活动,将献血点搬到市民家门口,不断扩展采血途径。
 
  献血点布局进一步织密,市民献血更加便捷。三镇街头固定献血点已达14个,尤其是三座地铁献血屋已经成为我市街头无偿献血的“主站场”,今年将再建三座地铁献血屋,另有12台流动献血车进驻高校、交通站点等人流量集中区域。2015年,流动献血车足迹遍布江城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约200处,为献血市民提供便捷服务。
 
  去年,全省开展 “热血暖荆楚”大型无偿献血宣传活动,武汉血液中心宣传强势出击。如今的江城,献血理念深入人心,每位献血者都是英雄,受人尊敬,值得学习。今年,武汉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偿献血工作,将每年的6月定为“无偿献血宣传月”,同时号召全市各级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在1—2月和7—8月组织1次团体献血活动,参与人数不低于本单位在岗职工总数的8%,确保寒暑两季临床用血需求。
 
  无偿献血,有你有我。广大市民对献血公益事业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不断攀升,热心公益事业的无偿献血者自发成立“武汉市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今年,这支队伍将升级为 “武汉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以吸纳更多的爱心人士来为无偿献血鼓与呼。
 
  截至去年3月,全市累计无偿献血人数突破200万人次。2015年,全年实现无偿献血总量61吨,每千人口献血人次数达到1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成分献血捐献量位居全国第三。
 
  献血量攀升,质量更过硬。去年11月,武汉血液中心率先完成核酸检测全覆盖,并承担了省内4家血站的核酸检测工作,出库血液合格率达到100%。这意味着,献血安全质量有了更严格的保证,患者输血更放心。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我市大力推进自体输血技术,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各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显着提高,在去年全市病床增加7000多张的情况下,临床用血保障稳步跟进,采供血能力稳步提升。
 
  全年共为献血者及直系亲属报销临床用血费用180万元,新开辟近500平方米的“武汉市无偿献血志愿者之家”,为献血者营造家的氛围,体现献血的社会尊重与价值。
 
  “十三五”期间,用血量仍将快速上升,采血任务依然艰巨,江城献血事业,将配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紧跟城市文明进程,不断开拓向前。
 
  □2020年
 
  全球实现无偿献血
 
  每年6月14日,世界各国都会庆祝世界献血者日,感谢自愿无偿献血者献出可挽救生命的礼物——血液,同时提高人们对定期献血必要性的认识,以确保当患者有需求时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可得性。
 
  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每年帮助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同时还能支持复杂的医疗和手术程序。但是血液和血液制品在许多国家供不应求,只有通过自愿无偿献血者定期献血,才能确保血液的足够供应。
 
  世卫组织的目标是:各国到2020年实现所有血液供应均来自自愿无偿献血者。目前只有62个国家达到或接近这个目标,而有40个国家仍然依赖于家庭替代献血,甚至是有偿献血。我国在1998年施行无偿献血,目前已基本实现100%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好处多
 
  本人及直系亲属免费用血
 
  武汉市规定:献血者本人需要用血时可免费享受献血量2至3倍甚至无限量的临床用血,具体为:献血达到200毫升享受2倍,达到400毫升享受3倍,达到800毫升则无限量享受用血。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临床用血时,可以累计按献血者的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
 
  有利身体健康
 
  适量献血会使人更加健康、长寿,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的人,由于骨髓造血系统不断受到激发,新鲜的血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献过血的人,献血后会降低血液粘稠度。研究结果表明:献血对心脑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撰文 刘睿彻 聂东航 袁辉
 
  献血者分享生命
 
  刘源:全家成第一热血家庭 献血40年  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家三口,数十年献血472次,献血量可挽救700多人生命,江城第一“热血家庭” 当之无愧。而刘源,正是这个家庭的带头人,累计献血197次。他和妻子郭珍玲、儿子刘明明成为江城无偿献血的表率。
 
  刘源是武汉市信访局公务员,早至1977年开始献血,经历了江城献血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刘源称自己早期的献血为半自觉,“单位组织,集体献血”。
 
  到1998年,随着《献血法》在全国施行,武汉进入无偿献血阶段。当年3月,江城街头出现了第一辆献血车,很多市民还在观望时,刘源带头上了车,挽袖献血。他称这之后献血为“自觉阶段”。
 
  在献全血的时期,一年最多献两次。为了牢牢记住,刘源把献血安排在两个时间,上半年的3月5日学雷峰日,下半年的国庆节。
 
  在他的带动下,1999年,儿子在部队报名献血。一封家书寄回来,作为母亲的郭珍玲感动、敬佩,还有心疼。之后,郭珍玲也加入无偿献血中。
 
  2004年开始,成分献血作为一种献血新方式在江城出现。成分献血是献出血液中某种成分,间隔期只有14天到一个月,但每次献血时间约1小时,需要付出更多时间。“这样献血次数更多,能救更多人,为什么不参加呢?”从此,全家参加成分献血。
 
  有观念认为春节见血不吉利,每到春节长假,献血人数锐减。刘源一家了解这种情况, 2012年大年初一,一家人一起去献血,带头破除偏见。
 
  刘源表示,全家的经历表明,献血利国、利民、利己,对身体无害。作为党员,更要起先锋模范作用。
 
  去年,郭珍玲到达60岁的献血年限,明年春节,刘源也将年满60岁,夫妻俩表示,能献血是种幸福。刘源仍在坚持每月献血,“我会站好献血最后一班岗”。
 
  方向军:由路人到献血者只需伸出手 14年献了两个人全身血量
 
  由路人到献血者,只有伸出一支手臂的距离。海军工程大学职工方向军女士,是参与江城街头无偿献血市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她把这一简单的善举紧持了14年。
 
  2002年,方向军带着2岁女儿在江汉路逛街,经过佳丽广场献血屋,看到有人献血,也想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于是伸臂献血。
 
  最近,当武汉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打印出她的献血档案时,方向军自己也有些不敢相信,14年来年年献血,总计9200亳升,已经是一个成人全身血量的两倍。
 
  方向军献的是全血,这也是我市临床用血量最大的一种类型。她曾尝试过成分献血,因为体检一项指标不达标,最终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献全血方式。这种方式每次献血至少要间隔半年,一年最多献两次。由于间隔长,很多人容易遗忘,而方向军一年未落,持之以恒。
 
  在方向军看来,献血只是件平常事,以致她多次献血,都没有告诉家人。也许第一次献血会有犹豫,跨出第一步,再献血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她表示,真正到舍己救人的关口,很多人不一定迈得出步子,而献血是最好的力所能及的救人方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4年来,方向军身体一直很好,她把这看作献血的最好回报。让她感动的是,很多年轻人、大学生们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她用献血的善行影响着女儿,再过两年,女儿满了18岁,也希望参加无偿献血,作为成人礼。
 
  柳爱民:24小时开机 随时准备献血的“熊猫大侠”
 
  柳爱民是“武汉稀有血型互助会”的资深成员,他的血型是Rh阴性,在汉族中,这种血型只有3‰,因为稀少而被称为“熊猫血”。在江城,像柳爱民这样乐于献血助人的“熊猫大侠”约有600多人,他们守护着江城3万多稀有血型者的生命健康。
 
  1997年,在外地读书的柳爱民回武汉,目前是一家4S店工作人员。他笑称,第一次献血,只是想知道自己血型。知道后,他觉得身上有种责任,献血不仅救人,更是互助,在稀有血型上尤其如此。“如果我不帮别人,将来我有困难,谁来帮我”。
 
  柳爱民是稀有血型互助会的活跃分子,他称自己是“闹药”,搞活动,造气氛,希望更多人支持、参与无偿献血。
 
  因为是稀有血型,意味着需随时准备着,一旦有用血需要,随叫随到。为了保证任何时候献血都有好的质量,柳爱民平时生活很有规律,特别注意饮食,不敢随便喝酒。他表示,这也促进了身体健康。
 
  柳爱民的手机24小时开机。2009年10月7日,一名患血液疾病的孩子,急需输血小板,否则将因出血不止危及生命。柳爱民下班后接到电话,顾不上休息,开车从沌口到汉口来献血。
 
  去年6月5日,协和医院一名等待换心的女孩恰好是稀有血型,刚到单位上班的柳爱民接到通知,赶紧请假,没有比救人一命更重要的事,单位非常支持。他随后赶到血液中心,和另一位志愿者张巍一起献了2个治疗单位的血液,最终,换心女孩成功手术。
 
  从1997年开始,19年来柳爱民献了7000毫升的血,接近两个成人的全身血量。
 
  受血者家属感恩
 
  李梦涛:好心人的血救了母亲的生命 回报源于感恩
 
  今年41岁的李梦涛是江城着名的献血达人,献血次数超过200次。很少人知道的是,他第一次献血,正是源于对母亲输血后生命获救的感恩。
 
  1996年,李梦涛的母亲害了一场大病,辗转到武汉同济医院,确诊是子宫肌瘤,由于身体内长期慢性失血,体内血色素极低,需要输血。就这样,在手术前和手术中,共输入了1600毫升新鲜血液,最终转危为安。这事在李梦涛心里烙下了不灭的印记,不知是哪些好心人捐献的血液救了母亲的生命。母亲也告诫他:“这些人的恩情我们不能忘,要还!”
 
  李梦涛一直在找这样的机会。1999年8月,他在出差途中,经过武汉商场看到一辆献血车,没有丝毫犹豫就上车献血,之后一直坚持献血。到2004年,他觉得自己身体条件好,又选择了献血次数更多的成分献血。2011年“五四”青年节,他用第100次献血作为礼物,迎接孩子的降生。
 
  “一个人N次献血比不上N个人一次献血”。 这是李梦涛常挂在嘴边的话。需要更多的人参与献血,才能保证日益增加的临床用血需求。从 2007年开始,他自觉进行无偿献血宣传,还把自己经营的汽配城门店改成献血宣传屋,带动多位亲友长期献血。
 
  李梦涛说,自己的经历说明,血液对生命如此重要,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他将怀着感恩之心把无偿献血坚持下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