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仲通:做公益,在乎热心还是专业性?——一个辩题的“公能思维”解读
2018-04-18 21:04:40 来源:汉网

本月麦田计划11周年年会辩论会的辩题是:做公益,在乎热心还是专业性?热心,近乎德;专业性,近乎能。或者说两者近乎“公心”与“能力”。德与能何者为先,哪个更重要?这个辩题在公益界由来已久,结论见仁见智。

类似的话题在历史上讨论也很多。南开学校的“公能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允”是“既”、“又”的意思),实际上也谈的是这个问题。“公能校训”是张伯苓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同时强调“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张伯苓先生说“爱国可出乎热情,救国必须依靠力量”,所以“能力”很重要。他又说“‘公’字最最要紧”。可能他还是将“公心”放在“能力”之先的。“公能校训”的表述,本也是“公”在“能”先。对一个志愿者而言,做公益首先讲“公心”再论“能力”,似乎是应有之义。

不过换一个角度理解,按照“公能校训”的论述,其实“公心”、“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公”是一种“能”,“能”是一种“公”。既是一体,当然不能分先后,都至关重要。“公能校训”隐含着一种思维方式,且称为“公能思维”,根据公能思维,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汉语句子经常是没有主语的,人们解读时潜意识中或常把主语设定为单数,尤其是第一人称的“我”。“公能校训”所代表的“公能思维”有所不同。公者,团体也,社会也,公能思维是群体本位的,看问题不从“我”出发,必同时从个人、团体、社会三个角度出发,注意三方面的多元互动关系。以公能思维理解麦田这个辩题,“做公益”的主语就可以同时是“我”、“我们”(团体)、“大众”(社会),是复数的。“我”做公益,还想变“我”为“我们”,凝聚起一个团队,那仅仅靠热心够不够?肯定不够,还需要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一个团队要做好公益,除了热心,必须有专业能力、协作能力。要带动“大众”参与公益,让人们都奉献热心,则必须有良好的外联、传播、创新能力。所以“公心”离不开“能力”。另一方面,带头人仅有专业能力,无道义感召力,也很难成为众望所归的公益领袖;一个团队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专业能力是一方面,道义感召力也特别重要。所以“能力”也离不开“公心”。两者互为因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哪里分得开呢。

德与能,是不可分割的。公益组织要发展好,光靠情怀和道德绝对不够;只讲专业能力,不讲情怀、道义也断不可行。公益人各有所长,理想的状态,有道义感召力的人做精神领袖,有专业能力的人统辖具体事务;专业社工做核心,热心义工做外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