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长江救援队的前身
2018-06-22 17:03:59 来源:汉网
 
  武汉拥有大江大河这样天然的游泳场所,每年举行国际渡江节已成为这座城市靓丽的名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便产生了长江救援队这样的志愿者组织。
  
  其实几百年前,也有这样的志愿者救援队,那就是红船。红船承担着载客过江之义举,成为那一时期载客渡江的水上交通工具。明初,作为正式编制设置的红船隶属于水驿递运所,主要职能为传递信息、运送官员等,没有救生职能。用红漆刷船,意在醒目警示,宣示其官船身份。该红船与后世专职救生的红船仅有颜色上的关联。
  
  武汉地区设立救生红船始于明代,但当时还是零星出现,可官办亦可民办,史料未见记载。直到清代,随着水上交通运输的活跃,尤其是汉口成为商品集散之地后,救生红船逐渐广泛开设。清末,民间慈善组织善会、善堂进入鼎盛时期,武汉善堂最多的时候达到300家,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衰败。这些善会、善堂均置办有用于救生的红船,最为突出的要数汉阳敦本堂。
  
  敦本堂的创始人名叫胡晓岚,字德明,号东海老人,是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嘉庆、道光时期的商绅,长年侨寓汉口。清道光三年(1823),平生乐善好施的胡晓岚,筹资命其子胡元与盐商姚必达等武汉地方商绅,在晴川阁办敦本堂。
  
  敦本堂配有救生船两只、义渡船两只、救护小船(俗称划子)20只,“日夜驻守,抢救遇险船只和溺水的人,并提供急流义渡”。至同治八年(1869),武汉地区有敦实、培心、衡善、益善、永安等民间善堂的红船在长江汉水分段游弋,水深湍急之险段日夜监守,从事水上救生活动。这些善堂对勇敢赴险救生者均论功行赏,以鼓励褒扬行善义举。为使获救者不被冻坏和饿坏,还及时施赈衣服和食品。
  
  清代诗人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生动描绘出敦本堂红船救生的情形:“大江大浪白头鲜,划子随风一叶颠,数只黄旗桅上挂,往来游弋救生船。”
  
  刘宝森  武汉公交记忆 据武汉晨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