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女儿救儿子” 慈善经不起这样的脑洞大开
2018-08-14 23:16:30 来源:澎湃新闻网

“转让女儿救儿子”式求助尽管只是一个噱头,由此也应该检讨我们的公共救助体系。

\

8月7日下午,一则“爸爸转让女儿救儿子”的消息引发关注。被广泛转发的几张图片中,来自四川峨眉山市的年轻爸爸梁育佳,站在成都市区一家医院附近的街头,怀里抱着长相乖巧的女儿,面前放着一块牌子:“转让女儿救儿子。”

这样的牌子在街头亮出来,相信多数人都能预料即将引发的舆论撕裂。“重男轻女”、“恶俗的噱头”……在获得同情的同时,梁育佳的行为毫不意外地招致了巨大指责。而这个备受争议的举动,并非陷于“救孩子”困境中的父亲的“脑洞大开”,媒体调查发现,背后是网络募捐平台员工为其支招。

必须承认,这一与古装剧中常见的悲苦桥段颇为相似的一幕,与“卖身葬父”、“卖儿鬻女”有着很大的区别,它更多只是一种“求关注”的行为艺术。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下,它触碰了道德人伦、性别平等、法律等诸多文明认知与底线。举牌的父亲,包括帮助出此主意的募捐平台工作人员,相信也很清楚这一点。

只是,这个令当事人事后也“很后悔”的行为,居然是出自网络募捐平台工作人员的指点,未免让人遗憾。平台工作人员对此事的介入程度,只是随口说了一个主意,还是全程有参与、策划,目前不得而知。但专业募捐平台工作人员为求助者所支的招,居然是刻意制造舆论冲突,不顾道德和法律的吸引眼球之法,无疑是对公益慈善专业性的反讽。毕竟,此事抛开道德人伦方面的考量,最容易透支的便是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慈善公信力。

从目前的进展看,此一行为的目的算是基本达到了。媒体跟进,社会关注,当地有关部门介入帮扶,相信解决孩子的医药费问题,不再是难事。可类似的求助方式一旦形成一种依赖路径,又会让多少人会产生免疫甚至是关注疲劳,从而一次次加剧慈善的公信力危机?

都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大量网络募捐平台应运而生。但是,“最有效”的慈善募捐,似乎还停留在当事人出面自陈悲惨、刻意制造舆论冲突的层面,连募捐平台工作人员都迷恋这种方式,公益慈善的专业性到底有多少提升?

除了获得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如今在不少城市的街头,类似的“卖儿求医”式求助噱头,无论是真的想求关注获取帮助,还是当作一种职业,骗取同情心谋生,并不少见。一方面,它说明,这个社会的“穷病”还是太多;另一方面,它也折射出贩卖悲情的求助模式有着较深的民间土壤。但专业的现代公益、慈善操作,理应有能力也有责任抵挡这种传统的“诱惑”,避免沦为眼球效应的附庸,这也是区分现代慈善与传统苦情式自救的一个重要度量标准。

“转让女儿救儿子”式求助尽管只是一个噱头,由此也应该检讨我们的公共救助体系。此一事件中的家庭,并不算标准意义上的极苦家庭,孩子父亲在外打工,每个月有六七千收入,还刚买了新房(安置房),在目前小城镇其实很常见。如果不是因为孩子的恶性疾病,相信还令不少人羡慕。但就是一场疾病,父亲却被迫在街头举起了“转让女儿救儿子”的求救牌,一个家庭的命运更迭如此迅速,让人错愕。也再次说明,现代家庭在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脆弱性。

事件引发关注后,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送上了慰问金、慰问品,相关部门还在积极为这家人准备临时困难救助、医疗救助、大病保险补充等帮扶所需的手续。如果这样的公共介入,能够更主动和迅速,并有确定性的机制兜底,或许极端性的街头求助就不会再一次上演。当然,一个专业、高效的公益慈善生态,也是现代社会公共保障的重要一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