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中华鲟放流母亲河 请出"水中大熊猫"庆祝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8-09-22 06:57:05 来源:汉网

\

21日,257尾中华鲟被放流长江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摄

长江日报讯 (记者詹海波 通讯员王璐)21日上午9时,6尾17岁1.8米长的大中华鲟,带着251尾2岁87厘米长的小中华鲟、1000尾胭脂鱼、40000尾四大家鱼和10000尾鲤鱼、鳊鱼、鲫鱼游进长江。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暨长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在武汉市滨江苑中国渔政码头成功举办。

当天上午8时55分,参加放流的工作人员走上了停靠在长江办趸船的汽渡,在公证处人员的见证下,2条1.8米大规格的中华鲟顺着水流,沿着像滑滑梯样的放生通道,欢快地游进长江,随后其他鱼种也都一一跟随。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放生的中华鲟和胭脂鱼,均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提供,胭脂鱼、鲤鱼、鳊鱼、鲫鱼、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都是武汉市水产所原种场提供的子一代品种。

为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自2002年以来,每年省、市和农业部都会不定期组织1至3次的增殖放流工作。2004年曾在汉口江滩放流10000尾中华鲟幼鱼,2017年放流过10尾成年中华鲟和1000尾中华鲟幼鱼,四大家鱼是每次放生都有的品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增殖放流,主要是为唤醒大家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原种亲本繁殖,增殖常规鱼类资源。据统计,1960年长江里的四大家鱼约有300亿尾,现在只有不到30亿尾。长江生态休养恢复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希望放流鱼种能在长江中获得自然产卵的能力。通过监测发现,增殖放流确实对长江生态起到了保护作用,虽有一定起色,但仍需加大亲本力度的放流。

调查>>>

野生中华鲟繁殖群体约剩30尾

长江日报讯(记者高宝燕 通讯员向军)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是生活在一亿四千万年之前的白垩纪时的活化石。中华鲟成为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首批增殖放流的珍稀水生动物,这也是自农业部2002年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以来第三次在长江武汉段投放中华鲟。增殖放流的6尾中华鲟是人工繁殖子一代,其他251尾均是子二代。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研究员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华鲟增殖放流以来,放流数量达数百万尾,但2个月以上的中华鲟不超过30万尾。此前放流的都是刚刚开口摄食、没有经过高死亡期的幼鲟,也叫“水花”。幼鲟适应长江环境能力差,成活率极低。1999年12月的中华鲟世纪增殖放流中,2个月以上的中华鲟10万尾,是中华鲟单次放流规模最大的一次。

这次放流2岁左右的中华鲟就是考虑到2岁的中华鲟体长适中,在长江里成活率更高。科学家们将电子芯片植入到放流的中华鲟身上,可以随时监测到中华鲟身处何地及其周边生境。为中华鲟研究提供科学支撑。多年实践证明,人工繁殖的中华鲟可以适应长江野生环境。

我国到长江产卵繁殖的野生中华鲟繁殖群体约剩30尾。危起伟研究员对此忧心忡忡,由于人类活动和长江水生态污染,中华鲟的自然产卵场由金沙江的800多千米缩减到现在葛洲坝西坝下水域,繁忙的航运挤占了中华鲟洄游通道,水质污染也给中华鲟生存及种群健康繁育以致命打击。他表示,中华鲟增殖放流只是无奈之举,恢复中华鲟野生自然繁殖才是维系物种的根本。

科学家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在葛洲坝中华鲟产卵地,我国均没有发现中华鲟产卵。危起伟研究员说,科学统计结果表明,中华鲟每年上溯到长江产卵繁殖的野生繁殖群体数量是上世纪80年代每年2000多尾,上世纪90年代为每年下降到几百尾,而 2000年-2010年每年仅有100尾左右,目前仅剩二三十尾。

链接>>>

误捕中华鲟请放生,否则将被追究刑责

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相关负责人向军介绍,目前不在禁渔期,市民如果误捕到中华鲟请及时放生,禁止私自买卖、宰杀。中华鲟是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果违法捕捞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长江增殖放流也需科学放生,不少爱心市民把一些外来物种投放在长江中,对长江原有水生生物造成一定威胁。由于近两年媒体宣传和关注,外来物种投放长江情况急剧减少。

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建议爱心市民,增殖放流可选取长江原种子一代的鱼类,市民可去专业的原种渔场购买。原种渔场里的鱼苗都是经过检疫、检孕,并达到一定规格,这样的鱼苗存活率高,可达到有效放生的目的。放生时选择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禁止投放外来鱼种。

市民也可通过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参与到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中来,在执法总队的指导下在滨江苑渔政码头完成放生。平时,市民如果发现长江内有奇怪物种,请及时向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报告。

长江日报记者詹海波 通讯员王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