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徐汉雄
这个国庆长假,杭州很多3年级小朋友都在为科学课做准备,到处找蜗牛和蚯蚓。有家长测算了一下,全杭州3年级3万名学生,每个人至少2个蜗牛,2个蚯蚓,大约有6万只蜗牛和6万条蚯蚓要因此“献身”了。(据10月6日央视网)
由于科学课多与动植物有关,观察它们的生长习性是常见的课外作业。自2012年开始,杭州的小学生便开始捉蜗牛。有家长表示烦恼,“年年要弄这种事情,以前是养蚕宝宝,到处找桑叶。接下来要观察蚯蚓,太折腾了。”
老师表示,观察动物,是想让学生形成生命体的概念。比如观察蜗牛的结构、每个结构的作用和功能,碰到突然刺激会有什么反应。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当然能学得更深刻,只是生命教育未必非要将小动物捉回家。尤其是在城市里,要寻找野生小动物并不容易。2016年4月9日下午,在杭州市内的一条人工景观河中,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父亲带儿子观察蝌蚪,因小孩不慎滑进河中,父亲为救儿子落水身亡。就在那个周末,杭州西溪湿地有不少家长在那捉蝌蚪,成为一道景观。而这个国庆长假,家长在街头到处翻找蜗牛与蚯蚓,或到花鸟市场购买,也成为一景。
此类观察动物的作业,初衷当然是好的,但如果脱离实际,就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与负担,考学生变成了考家长。何况,在环境的变迁中,许多可爱的小物种都离我们越来越远,在城里难得一见,就是野外也不太好找,保护这些小生灵都来不及,捉回家观察,实有暴殄珍物之嫌。众多的野生小动物被捉来观察,其命运可想而知,这不是生命教育,实是在摧残生命。再说,蚯蚓、蜗牛等动物,还能引起某些人的不适感,这种学习又有何快乐可言?
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捕捉野生动物不是一种好习惯,观察动物可以在室外完成,不一定非要捉回家饲养,也可以提倡有条件的自愿进行,而不必强求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