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亚婷)因为担任王家卫《一代宗师》的编剧,又因为他的小说《道士下山》被陈凯歌相中,“江湖传说”级别的徐浩峰,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大众面前。
去年,徐浩峰执导的电影《师父》上映,赢得了一片好评,但刚过5000万的票房成绩,不足以让《师父》成为一部“叫座”电影。这个成绩的最大作用,或许是让更多普通观众见识了徐浩峰的独特风格,“徐式武侠”成为行业内广受关注的一个新鲜词汇。
昨天公映的《箭士柳白猿》,上映时间比《师父》晚,但拍摄时间却在《师父》之前。事实上,这是徐浩峰四年前旧作,那时,这部电影因为提名金马奖而受到关注。徐浩峰的第一部电影《倭寇的踪迹》,也是因为入围金马奖和威尼斯电影节而在行业内有名,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那时的徐浩峰,实在是一个陌生的导演。
四年前的旧作,选择在被更多观众熟悉之后的如今上映,是一个聪明之举。但是,拍摄《师父》时,徐浩峰有了更多商业类型片意识,影片节奏,动作设计,启用演员,都有更多出于市场的考虑;而拍摄更早的《箭士柳白猿》,在电影感上更接近一部影展片,叙事略为晦涩。
不过,徐浩峰的独特风格依旧是最大看点。没有威亚和特效的动作戏,粗看之下简陋,细看之下有余味。关心民国武林的徐浩峰,也并不以动作华丽而著称,他拍摄的江湖人,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行为方式和气节,这一点,徐浩峰或许和侯孝贤很有话聊。
电影里的柳白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战国时期,柳白猿是江湖刺客惯用的名号,到了民国,柳白猿专指江湖仲裁人。“逝去的武林”依旧是徐浩峰电影不变的主题,片中,以弓箭为武器的柳白猿,经历了比武,有过了爱情,但最终在军阀混战与热兵器的兴起后,在江湖上没落。
这也是武林名宿于承惠的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