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可武叶通讯员胡梦万凌翔张姝制图晶晶
“国外的西药可能比中国的好,但中药为什么还要买洋货?”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秀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连连摇头:听闻很多中国人去国外抢购“洋中药”,也就是外国公司进口中国中药材制成的“汉方制剂”,这一现象值得深刻反思。
被外国“抢去”的
洋中药
救心丹:中国民间常见的“六神丸”配方,加上地道中药原材料制成“救心丹”,为日本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牛黄清心丸:牛黄清心丸同样是中国传统的中成药,但却被韩国申请了专利。
银杏:德国人把中国的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
另外,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也都是源自中国的“洋中药”。
炮制是洋中药迈不过的坎
论调理本土中药更有优势
洋中药真就比我们土中药好吗?武汉市中医院主任药师徐惠芳说,洋中药并非治疗性强于国产中药,洋中药本身其实很普通,除了进口我们的原药材,很多处方也是我们的“出口产品”。2014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是中草药大国,但已有近千种中草药已被外国企业抢注了专利。以日本为例,其200多个“汉方制剂”的处方专利都来自中国。
徐惠芳说,国外的“汉方制剂”都是以中药中的经典处方为基础,对药材进行深加工而成的中成药,所以就要求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同样也造成高成本,形成高价格。洋中药一般都是针对某个病种进行研制的,对相应的病种有显著的疗效,但却不能以此就认为洋中药更好。因为,洋中药虽对某个病种效果很好,但它也单单针对这个病种,而中医中药重在调理,讲究整体观念,辩证施治,一种中药往往有多种疗效,而这就要取决于我们的医生是怎么配制的,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所以,要说到中药的调节性,应该是我们本土的中医中药更有优势。
湖北省中医院药事部主任药师严劲松认为,中药领域最无可取代的仍是中药汤剂,医生辩证施治,一人一方,并随时根据病情变化增减用量,这是机器化大生产永远无法实现的。
海淘“洋中药”成时尚
做了7年导游的小万经常帮亲戚朋友从国外带化妆品,可最近她发现越来越多的“洋中药”也纳入朋友们的代购清单。她说,随着这两年日韩旅游的火爆,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日本的救心丸等药品也成了她代购的主力军。小万坦言,其实这些中药比国内的价格还要贵一些,但要求带药的朋友却越来越多,她称,朋友们大多是觉得这些洋中药相比国内中药安全性更高,有的也是听别人推荐买回来囤着备用。据了解,一瓶20粒装日本救心丸价格为100多元,是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两三倍,目前日本的救心丸很大一部分是销往中国。
日本小林制药公司近日发布消息,去年小林制药的多款产品被中国游客疯狂扫货,去年二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五六倍,日本其他几家生产“汉方制剂”的企业也因此利润大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李秀林直言“难以理解”,许多中国游客到日本、韩国旅游大包小包买回来所谓“汉方制剂”,实际上就是国外企业从中国进口中药原材料,然后再加工出来的中草药产品或者保健品。有数据显示,在除中国外的国际中药市场,日本、韩国的市场份额已占到90%,中国仅占5%,而在国内市场,洋中药已占国内中药市场约三分之一份额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炮制是洋中药迈不过的坎
“药材炮制,是国外唯一对中药没琢磨透的地方。”湖北省中医院药事部主任药师严劲松说,一种中草药到手,是蒸是炒?炒的话用麸皮、大米还是滑石粉炒?这就让他们傻傻弄不清。他们生产中成药的方法,一般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萃取植物有效成分制成药剂,像“六味地黄丸”这种复方制剂怎么组方加工,就无从得知了。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字号”仍显现出压倒性优势。
不同的生产体系,造成了中成药不同特点,“洋中药”是实验室产物,再生产过程中研究人员能最大程度的对每个指标进行控制,说明书上有着详细的毒副作用清单;“土中药”是临床经验产物,大多是按照复杂的处方、复方来制药,其药材种类较多,一种中药往往有多种中药材配制,并且每种中药材都有不同的药性,中医将这么多的中药材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不仅中和了它们之间毒性,也激发了它们的药性,不良反应一般较西药少,一些反映出来的不良反应也不过是生理反应而非病理反应,因此关注度不够,收集不足,所以,中药的不良反应没有明确的标明。
对于海淘“洋中药”,严劲松说倒也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