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时代,不仅是不要再闹质量笑话 | 长江评论
2018-12-17 22:07: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近日有媒体转发浙江省原省长柴松岳的口述史料,讲了一个温州早期假冒伪劣产品的笑话:1990年前后有一年6月,时任分管工业副省长的柴松岳在温州一位市委副书记陪同下,到苍南县检查工作,在市委副书记和商家质量担保下买了条“真牛皮”皮带。两月后赴京,当着两位女副厅长的面打了个喷嚏,皮带当场断了,场面很尴尬,只好找了根塑料绳权当腰带。
  这个笑话依逻辑通常会引出一个话题,就是“打假”。1990年7月,时任商业部长胡平在武汉商场花49.5元买了一双棕色牛皮鞋,并当场穿上,翌日回到北京,到家一脱,发现右脚鞋跟面掉了,此事经新华社报道后全国商业系统开始打假。而打喷嚏绷断皮带的笑话传出后,温州市也是进行打假大动员,把劣质鞋、劣质皮带、劣质眼镜付之一炬。
  近30年过去,当我们重温这个因为产品质量而闹出来的笑话,我们理应超越“打假”,有更深的领悟、更高的诉求。至今日,假冒伪劣在我国远未销声匿迹,“打假”甚至可谓任重道远。但三四十年前我们在与假冒伪劣作斗争,而今天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国内产业正在向国际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国内消费也在提档升级,中国制造理应有更高的追求,敢于与国际品牌一争高下。
  即便是在国内市场上,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中外产品在价格、价值上的巨大差距:同样是一把剪子,张小泉的几十块钱,德国品牌卖到几百元、上千元;同样是一把刀,十八子李卖一两百元,德国可以卖到几千元、两万多元。背后的逻辑是,中国消费者追求“价廉”,而企业在“价廉”前提下追求“物美”,结果是价廉而档次低。
  中国制造如果连基本质量都没有保障,让消费者在掏腰包时有质量上的担忧,那就是在假冒伪劣的泥坑里打滚。这不是杞人忧天,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商平台的大发展,一些假冒伪劣借助信息不对称,的确趋于活跃。根源在于,一些人看不到中国商业发展的大势,看不到国内消费升级的大势,也看不到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对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满足于做家门口生意、一锤子买卖、赚小钱。长期这样下去,中国制造将没有未来。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说穿了,就是要把质量搞上去,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品牌,既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又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不奠定质量基础,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现在中国消费者想买有品质、有品位的产品,过上美好生活,企业理应把主要精力用于质量提升,培育中国品牌。假冒伪劣处于“批判”的层次之下,根本就不应该有市场的入场券,不能给它们劣币驱逐良币的机会。有人会觉得,高质量的东西很贵,其实中国很多高质量商品出品到美国,价格却很便宜。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市场将是群雄逐鹿的地方,高品质与适当的价格有望兼得。
  从不注重质量到高度重视质量,这也是一种创新。在近日举办的浙商总会年会上,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坦诚自问: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在了解自己的产品上?花了多少时间在提升产品服务上?谁还在假冒伪劣的泥坑里打滚,谁就注定将被市场现实无情地淘汰。
  【编辑:金鑫】
  (作者:杨于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