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活 面向大地
2017-03-26 08:37:00 来源:长江日报

如果以城市为单位的话,武汉毫无疑问是文学强市。而散文,则在武汉文学版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过去的一年武汉散文家任蒙、徐鲁等仍然笔耕不辍,闯入散文天地的小说家刘醒龙、陈应松、李修文创作、出版了不少散文精品。年青一代的作者,如小引、蔡家园、郭海燕、张好好、喻之之、张慧兰等也有散文精品推出。一代代作家的接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武汉散文创作。

从创作角度看,2016年武汉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接通了中国文学的家国情怀传统。家国情怀是中国散文重要传统,中国散文向来是和家国命运与发展休戚相关。有段时间以来,散文被看作是作家个体精神的舞蹈,偏移了家国情怀。近些年,散文开始发生变化,比较关注时代与家国命运。2016年武汉散文不再是高蹈虚空的文化之舞,也不是封闭的心灵呓语,而是裹挟着强劲的时代风潮。

散文集《美丽乡愁2015》(刘醒龙主编)以散文的形式“守护绿水青山,记住美丽乡愁”。散文选集《东湖咏》(梁艳萍等主编)则精选当代武汉人抒写东湖的散文,表现了散文与武汉这座城之间的美丽情愫。这两部散文集集中体现了武汉散文与时代之间的亲密关系,表现了武汉文学的新趋势。

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出版,标志着武汉散文向心灵深度开掘上有新的突破。写小说出身的李修文,散文有着非常鲜明的叙事性,小说叙事技巧被巧妙地嫁接到散文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李修文的散文扩展了心灵的宽度和厚度。所抒发之情有个体的生命思考,所思之情不再是缥缈虚幻的空灵之舞,而是建立在坚实的“人民”性基础之上。李修文的散文代表了武汉散文新的高度。

单篇散文中,也有不少佳作体现了武汉作家对时代的深刻思考。《我有南海三千里》是刘醒龙赴南海之后写的系列散文中的一篇。这篇散文书写了南海的水南海的人,蕴含了对南海的深厚情感。蔡家园的长篇散文《松湾纪事》,则以一个自然村松湾为视点,聚焦了中国乡村在历史风云中的命运。《天池》是陈应松散文《沿着天山》的一部分。它表达了作者对物质大潮的反思,倡导“清洁”精神,和陈应松小说精神有着一致的内在延续性。徐鲁的《冬夜说书人》表现的是“乡愁”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小引的《汉阳门花园》写的是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呈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静”与“美”,展示了蓬勃发展的武汉的另外一面。

面向生活,面向大地,作家把这样的宣言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周新民,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