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国祥(武汉公务员)
央视最新一期《等着我》,其中一起寻亲未果让很多观众如鲠在喉。一个毕业于人民大学,长年在高校教书的父亲,竟然被同样是高校毕业的儿子“炒鱿鱼”二十三年。这是一场典型的“父子战争”,父亲以教育的名义,以老子自居,按既定模式严苛管教,叛逆的儿子无法忍受,最终自断亲情。父母风烛残年看不到希望,四十多岁的儿子仍孤身漂泊没有港湾。
同样陷于“父子战争”的作家麦加提供了一个和解的样本。那封走红荧屏的给儿子的信,充满了一个父亲对生活感悟的分享,对人生对青春的探讨,更有爱子心切的哲理表达。这个和解,得益于儿子在高考阶段的醒悟,但不要忽略了作为父亲的麦加,在青春的叛逆面前所采取的姿态:一是不放弃。那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尽管都以失望告终;二是不动武。作为强势的父亲,特别是作为有文化的父亲,更应以动武为耻;第三,容忍孩子一个混账的过程。如果麦加不能忍耐,“战争”极有可能升级。
而那位教授父亲没有放弃的是家长制,动武则成了常规手段,儿子被父亲操控的日子里,精神几近崩溃,一场逃离酿成了没有赢家的马拉松战争。
这类战争有的是“父子战争”,有的是“母子战争”。我就有过类似经历,最早的印象是叛逆期被母亲追到田野里打,直到我不再跑,认错,然后端上来一碗当时最为奢侈的蛋炒饭。而在父亲粗暴对待尚不懂事的我时,母亲总是适时介入化解矛盾。
我的父母没有文化,就是这样粗粝的方法,从老年夫妇的寻亲表白看,恐怕他们都没有做到,与其学历与身份大相径庭。那位儿子仍然没有接受父母的道歉,这种不近情理的决绝,是给当下“狼爸虎妈”们的一副清醒剂。很多父母自以为是。自己决绝,却不允许孩子决绝;自己不亲近孩子,却要孩子亲近,哪那么容易。
每一个家庭教育的悲剧,根本上都是父母放弃教育和教育不当的结果。让“父子战争”和解,当然不能只靠父母单方面努力,尤其是接受过大学教育并已成人的人,对有严重过错的父母,与其解除关系没经法定认可,虽不能要求你像舜一样宽容,但至少你还有为人之子养老的责任和尽孝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