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稻“胭脂米”重现十堰 康熙帝曾亲自种植
2017-01-14 10:27:00 来源:武汉晚报

  《红楼梦》里曾两次提及一种叫做“胭脂米”的大米,并且都以“稀有”、“珍贵”的形象出现。不少读者会以为这是一种杜撰的“道具”。

  11日,十堰市93家工业、农业企业在武汉登录新四板,其中一家农产品企业经营、种植的产品竟然就是“胭脂米”。这种大米,因为出身的传奇性、重现过程的戏剧性和其本身的高营养价值,成为现场的明星。

  如今,这种曾由康熙帝亲自种植、培育,在《红楼梦》里两次出场的大米,成了当地贫困户借以脱贫的媒介。

珍贵“胭脂米”重现十堰 康熙帝曾亲自种植《红楼梦》两次提及

珍贵“胭脂米”重现十堰 康熙帝曾亲自种植《红楼梦》两次提及

珍贵“胭脂米”重现十堰 康熙帝曾亲自种植《红楼梦》两次提及

  康熙帝亲自种植,《红楼梦》两次提及

  胭脂米,原产于河北省丰南王兰庄(原玉田县王兰庄),清朝康熙之后曾作为贡品,康熙皇帝也曾亲自种植、培育,并在其个人笔记《几暇格物篇》中有记载了这一过程:“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时方六月下旬,谷种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

  记载中,康熙皇帝在稻田中发现一种长相异常的水稻,在原种基础上亲自花一年时间,在丰泽园种植、培育出一种早熟品种,稻米颜色红,米粒长,味道香,与一般红米不同,命名为“御稻米”。

  光绪时期的《顺天府志》卷五十物产篇中,有《圣祖御制御稻米文》一篇,也有此记载。

  康熙年间的内阁中书刘廷玑,在个人所著的《在园杂志》中记载,康熙皇帝曾在御园中栽培红色胭脂米,作为御膳房专用食材,后来也赏赐给王公大臣们。

  清朝吏部尚书张鹏翮《张文端公全集》中,对康熙皇帝向大臣重臣赏赐“御稻米”稻种有较详细记叙。

  研究者发现,曹雪芹父亲一辈的曹頫曾在奏折《奏请圣安并求赐稻种由》中,专门向康熙皇帝请求赏赐稻种。

  而在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更是两次提及这种稻米。

  其中在第五十三回,黑山村乌进孝向宁国府当家贾珍进献的账目中,记录着五种米类:“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从数量看,可见胭脂米的稀有。

  在第七十五回中,贾母开宴请客时,贾母要吃稀饭,宁国府当家夫人尤氏捧过来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

  而尤氏则吃的是白米饭,贾母询问。

  这一细节,也可见胭脂米的珍贵。

  北京专家十堰山村重新发现“绝种”古稻

  2013年3月,北京孙姓专家到十堰市郧县(现郧阳区)鲍峡镇考察,在大墩子村的农户家里吃饭时,发现村民端上来的是一种红米饭,口感、味道很特别。他向村民找来稻米一看,认出这是曾经盛名一时,后来一度绝迹的胭脂米。

  当时在场的鲍峡镇党委书记王光勇介绍,北京的专家向在场的人们介绍了胭脂米的来历,说是这种稻米曾经是清朝的贡米,还被曹雪芹写进了《红楼梦》,后来因为产量太少,比不上杂交稻,几乎绝迹了。

  临走时,专家向村民讨了一包谷种,说是回北京试种。

  郧县的山村发现了清朝贡米?!消息传开之后,引来众多媒体报道,当地政府农业部门也迅速跟进调研、核实和保护。

  十堰市农业局种植科科长魏建军介绍,稻谷样品分别经省市农业部门和华中农业大学专家鉴别,都认定样品正是“胭脂米”。

  工作人员也在清朝康熙版《郧县志》和1990年版《郧县农业特产志》中找到记载,胭脂米曾在郧县地区有千年的种植历史,该品种属于古种稻。

  实际上,河北丰南县作为胭脂米原产地,因为产量低和自然环境原因,种植这种水稻的人越来越少。在《丰南县志》中记载,上世纪70年代胭脂米已经在当地绝种。

  魏建军接受采访时说,专家在郧县重新发现胭脂米之后,经过调研,十堰其他县海拔较高的大山里,也有零散的村民种植这种水稻,但难以统计总计面积。

  原本做工程生意的朱文江,被当地政府招商成立了十堰胭脂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拳头产品就是胭脂米。朱文江介绍,胭脂米种植条件苛刻,只能在海拔700米至1290米的冷水田里种植,并且花粉不能与其他花粉混杂,产量又低,所以农户越来越不愿意种植,特别是与杂交稻的高产、易种相比,胭脂米逐渐被“抛弃”。

  “因为味道好,少量的农户零星种一点,作为亲朋送礼或者款待远客的稀奇物。一直在种,但是不知道它的来历。”朱文江说,他的公司从2013年开始经营胭脂米的时候,大墩子村总共只有3亩左右的种植量,还属于“种下去就没人管”的半野生状态。

  飞入寻常家,皇室贡米成脱贫途径

  朱文江介绍,他的公司与贫困户合作,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负责品牌打造和宣传,建立销售渠道,拉动村民成立合作社,公司与政府合作派驻、培训技术员,指导种植,同时公司建设自营种植示范基地,引导村民种植,再由公司统一收购。

  “村民可以入股合作社,可以出租水田给合作社,也可以自种。公司在回收产品的同时,给予种植户补贴。”朱文江说,因为胭脂米产量太低,一亩田只能产100多斤大米,并且品级还有差异。朱文江说,对于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公司一律不收,派驻专人监督的同时,在合作社采取“连坐”措施,一家的产品出问题,其余几家的产品也不收。并且,一年下来,认真种植、经营的农户确实得到了效益,一斤胭脂稻的回收价格高达50元,产生了带动效益,合作种植的模式才逐渐走上正规。

  “胭脂米是个好东西,一旦名声坏了,就毁了这个好东西。”朱文江说,在胭脂米种植过程中,严格杜绝化肥、农药,采取生物肥和天敌、人工驱虫。

  专做谷类生意的金明亮,也是一位资深谷类收藏者和研究者。“胭脂米的细分种类有好几种,因为种植条件要求高,无法像杂交稻一样大面积种植。目前,广西、河北的一些地方有类似品种种植。”金明亮说,郧县胭脂米经过农业部的检测,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含量高出普通大米很多倍。其中黄酮含量比普通是普通大米的15倍,还有几种有益微元素是其他大米根本不具备的。

  朱文江说,目前公司与贫困户合作的模式,拉动了100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种植胭脂米的农户有300多户,产生效益8000元左右。朱文江介绍,凭借这一发展模式,他在2016年被农业部评选为“全国100个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成为湖北省仅有的三个入选项目。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