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们登上返乡的大巴
昨日9时16分,爱心专列从广州发车,载着1500名老乡回家过年。记者 曲严 摄
“回家啰!”昨晚11时30分,1500名湖北老乡乘坐爱心专列抵达武昌火车站,近百辆爱心大巴车和私家车已经等在站外,将连夜送他们回村。这是广东省湖北商会、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单位连续第二年开展“暖冬行动”,这趟爱心专列于当天上午9时16分从广州出发,楚天都市报记者一路跟车采访,分享老乡们回家的喜悦。
这是一趟充满欢声笑语的列车。
“我要为你歌唱,唱出美好吉祥,迎着明天的朝阳,走向灿烂辉煌……”7号车厢里传出动感活力的音乐,志愿者们一会为湖北老乡送上一曲曲优美的歌曲,过一会,又为大家进行游戏互动、教大家学粤语、讲绕口令,车厢里始终满是欢声笑语。
这是一趟满载祝福和温情的列车。
湖北商会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乘客信息时,细心地将出发当天过生日的乘客筛选出来,并为他们在列车上举行了集体生日聚会,全车厢的人为他们唱生日歌,一起分享生日蛋糕。来自黄冈的秦绍林说,这是他27年来最难忘的生日。
这是一趟飘着家乡味道的列车。
老乡在外辛苦了一年,回家路途那么远,不忍心让他们靠泡面充饥。中午和晚上,主办单位在列车经停韶关和株洲时,为每名乘客准备了热乎乎的盒饭,菜谱也是按湖北人的口味精心搭配,为旅途劳累的老乡们暖胃暖心。
这更是一趟爱心接力的列车。
相关部门和在粤商会、爱心人士开展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活动。昨晚,免费乘火车到达武昌站后,老乡们登上早已等在站外的近百辆爱心大巴车和私家车,连夜返回牵挂已久的故乡。
回家的礼物
何华子带回家的礼物,是70个馒头。
46岁的她10年前从监利老家来到广州打工,进过工厂,也做过保洁,打过零工。
2014年开始,她和爱人魏仁美来到广州市花都区,花了几万元租下一间小门面卖包子馒头。
每天深夜11点,都市夜生活才开始不久,却是何华子夫妇俩起床的时间。发面、和面、调馅、蒸制 ……一直忙到早上六点,第一锅出笼开售。
馒头包子都是5毛钱一个,利润太低。早饭的高峰过去后,何华子又在店里炸点芝麻球、南瓜饼等小吃卖,也做韭菜饼和粽子。晚上六七点,城里人正准备着聚会、逛街、娱乐时,何华子一家已经入睡。3年来,他们就是以这样的作息时间生活着。
去年,由于店内存放的2万多元被盗,何华子和丈夫几乎拿不出钱回家过年。后来,无意中得知了广东省湖北商会组织的爱心专列,这才坐上免费火车回家。今年,商会的人主动打电话给他们报了名。
“前两年生意做得很艰难,要不是商会又送来免费车票,我们今年本都没打算回老家过年。”何华子说,这次回家,她专门给家人蒸了70个馒头,装了满满一纸箱。
“一年到头都在外,没照顾父母。我们拿不出什么贵重礼品,专门蒸了一些馒头带给全家,也算是女儿的一点心意。”何华子说。
吕定娥带回家的礼物,是三幅画。“快打开看看,淋湿了没。”昨天上午9点整,刚刚上车坐定,仙桃老乡吕定娥就连忙招呼丈夫将卷在塑料袋里的三幅画拿出来看看。
昨天清晨,广州下着小雨,赶火车的夫妇俩顾不上自己避雨,仅有的一把小伞几乎全程为这几幅画遮风避雨。
他们带了两幅贴钻画和一幅十字绣,最大的一幅贴钻画足有两米多长,一米多宽,图案是一对凤凰,另外一幅一个是卡通的亲嘴娃娃。仔细一瞧,都是米粒大小的水钻一颗颗粘成的。吕定娥笑着说:“小儿子初定在今年五一结婚,这是给儿子儿媳布置新房的礼物。”
“这三幅画做了足足有一年半。”2015年4月,得知儿子谈了女朋友,夫妻俩便开始着手制作给他们的新婚礼物。
吕定娥和丈夫史绍华 20 年前到东莞时,小儿子才1岁。20年来夫妻俩觉得亏欠儿子太多,但没办法,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正值壮年的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刚到东莞时,夫妻俩和老乡挤在大岭山一个小平房里,没有独立厕所,蚊虫肆虐。吕定娥早上帮人炸油饼,下午给家具厂做保洁,丈夫就在外打零工挣钱。
“家里条件有限,给不了孩子太多,这三幅画就算是父母的心意和祝福吧。”两人把画上的水用纸巾吸干后,又细心地用塑料膜重新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