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斌在读书。图片受访者提供
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记者 石倩)对于一个媒体人来说,读书除了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还能有什么收获呢?宜昌市三峡晚报副刊部主任冯汉斌会告诉你,还能找到新闻线索。1月20日,刚刚被评为湖北省“最美读书人”的冯汉斌接受了湖北日报(荆楚网)记者的采访,讲述他从书籍中获得文化线索的故事。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作为三峡晚报副刊部负责人、宜昌市作协副主席,冯汉斌说,一日不读书,则心源如废井,工作上就没有灵气,更没有支撑。这么多年来,他每天总要抽出时间读书,短则一小时,长则整天,渐渐地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冯汉斌刚参加工作时,从武汉带了几百本书到宜昌。二十多年过去,家中藏书已达两万册了。“我喜欢的书是《红楼梦》,我收藏了数百种红学著作,光《石头记》的版本就有十多种,《红楼梦学刊》和《红楼梦研究集刊》全部收全了。”冯汉斌告诉记者,现在几乎每两年都要读一遍《红楼梦》,每次读都有一个侧重点,每次读都有最新的收获。
“读书,我觉得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冯汉斌说,读书能开阔视野,充实心灵。在书里,我们总是能与那些伟大的心灵对话,总能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个世界的巨大秘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认为,书中自有好线索。读书,让我找到不少独特的文化线索,发掘并报道出不少重大文化新闻。”冯汉斌举例称,之前当记者的时候,从当时的《中国青年报》上读到,宜昌知青李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给该报写信,要求为著名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张扬平反,这封信还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从这一条珍贵的线索出发,冯汉斌千方百计在武汉找到了知青李谦,又与湖南省作协联系,找到了著名作家张扬,最后让两人在宜昌实现了第一次握手。这条消息当年获得了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明清清言小品《围炉夜话》的作者王永彬,生平及祖籍一直语焉不详。冯汉斌经过大量读书所得,结合读者报料,他在宜昌媒体中率先并独家披露王永彬是宜昌人。此系列报道推出后,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关注,各大网站竞相转载,百度百科为此还更改了王永彬的资料,而宜昌地方志办公室,通过冯汉斌的报道,在新版市志里增加了沈祖荣和王永彬的人物传记。
冯汉斌指出,青少年读书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要多读经典书籍。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可以说,年轻时读了什么书,决定着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的人。“我认为,一定要从小培养爱读书的习惯,让读书融入自己的血液里去。此外,我建议,要多做读书笔记,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