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深夜网上直播自杀
“警察叔叔还是去看看的,不像是假的。”2月7日晚11时许,热心网友“妹纸恐惧症”@“平安荆州”官方微博小编称,在百度贴吧《李毅吧》上看到一则直播自杀的帖子。
“平安荆州”小编赶紧浏览《李毅吧》,发现该直播自杀的帖子已被删除,但网友“DDDDD卷”又发布帖子称将继续直播自杀。
“平安荆州”小编通过了解得知,网友“DDDDD卷”是一名90后,从7日晚7时许开始,发布“直播自我了结,有人看么?”,随后又陆陆续续发布购买刀具、挑选宾馆、诉说往事等等关于要自杀的消息。不少热心网友在帖子内留言劝导,该帖子截止到当晚10时许被关闭,帖子最终定位在沙市区大庆路一家宾馆周围。
“平安荆州”小编截取贴主外貌特征和宾馆定位后,立即联系荆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及时通知事发地沙市区公安分局西区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核实。民警网上网下紧急搜寻
接警后,民警庄严立即赶到宾馆,对宾馆内所有房间进行逐一排查,并没有发现该男孩。
随后,民警只好以该宾馆为中心,对周边500米之内的十几家宾馆进行地毯式搜查,但仍未能找到男孩的行踪。
“会不会是恶作剧或者吸粉炒作?”收到民警反馈的消息后,“平安荆州”官方微博小编并没有放弃寻找,而是继续与热心网友互动,发动更多的网友来帮忙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网友@“平安荆州”官方微博小编称,帖子中有一张宾馆图片内的装饰十分眼熟,极有可能是沙市区大庆路一家酒店。
“每耽搁一分钟,男孩就多一分钟的危险,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民警庄严随即赶往该酒店进行搜寻,终于在该酒店306房间内找到了这名男孩,此时离接警还不到一小时!
生活不顺产生轻生念头
随后,民警将该男孩带回派出所内进行询问。原来,这名男孩姓邓(男,23岁,湖北广水市人),跟随父亲在荆州这边生活,最近因生活不顺而产生轻生念头。当晚7时许,邓某在贴吧发布了一条自播自杀的帖子后,在街头买了一把小刀,住进了宾馆准备自杀,所幸民警及时赶到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在了解情况后,民警担心邓某独自回家会再次产生轻生念头,便通知了邓某的家人。
“谢谢民警救了我家这根独苗。”得知消息后,邓某父亲赶到派出所紧紧握住民警的手,不停的抽泣。
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直播自杀”的事件越来越多,我们也许无法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约束这种行为,但至少我们可以分析产生行为的心理原因,以免更多悲剧发生!近年网上
自杀现象丛生
2010年8月底,中国内地就出现第一例微博自杀直播,微博网友“苏小沫儿”连发30多条微博,直播其自杀过程,在网友和警方介入下,事主最终获救。此后,网络世界中一直存有自杀直播,有幸运如“苏小沫儿”被爱心人士抢救过来的,也有抢救不及时离开人世的。
2012年3月17日南京姑娘重度抑郁症患者“走饭”(网名),在宿舍自缢身亡,死前在微博留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却没有被及时关注。
也不乏被发现纯属恶作剧的。2012年3月21日,网友“小苏苏”两分钟内连发7次“自杀微博”。警方介入后发现该网友身无分文去桑拿消费三四天,认为自己出不来,遂在网络上发表不实言论扬言自杀。
直播或是发出“求助信号”
不管是给世人“最后的告白”,还是在作秀博围观,自杀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既然如此,向来被“鄙视”的自杀者为何还用直播这种极端且张扬的方式来进行?
心理学一般将自杀分为主动型自杀和被动型自杀。前者是为达成个人因素以外的目的而进行的自杀。例如,自杀性袭击和日本武士道自杀。后者才是个人因素导致的自杀,也是我们通常情况下说的自杀,是个体的烦恼、苦闷发展到极限,对生活和未来彻底失去信心,而采取唯一、最后的自我防御手段,企图实现心理的最终满足或解脱。
而“微博自杀”则是借用信息时代的快捷工具,在自杀之前同步向外界发出信号。令人意外的是,发出这种信号其实是为了求助。心理学家把它称之为一种“表演式求救”。社会心理学者石勇如此分析直播自杀现象:一心求死的人,已经对这个世界无话可说,既不希望有人看到,也不想看到别人了。所以,他如果“直播自杀”,说明他即使求死的程度很强烈,仍然想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也即仍有生的留恋。
除了利用微博自杀作秀博围观者,一般的微博自杀者想吸引别人关注,得到心理安慰和支持,而且他们没有必死的决心,潜意识中希望获救。正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秦晓霞认为,发出直播自杀的消息就是在发出一种“求助信号”。
为警方的快速营救点个赞!
生命只有一次,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命开玩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