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博物馆瓷器修复珍品今与市民见面 看有哪些
2017-05-19 13:12:00 来源:三峡晚报

原标题: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宜昌博物馆瓷器修复珍品今与市民见面

三峡晚报讯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继今年4月宜昌博物馆启动馆藏青铜器修复成果展之后,馆藏瓷器修复成果展也于今日与市民见面。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室,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修复的主要工作在屋子中央的大桌子上完成,破损的文物摆满桌子,有南朝的青釉瓷虎子、明代的侈口花草纹青花瓷碗、唐代的盘口四系青釉瓷壶、宋代的八边形青釉瓷印泥盒、清乾隆时期的五彩蝶戏花纹绿釉瓷碟等等,林林总总的修复工具、抹刀、颜料、毛笔等材料及试剂散落其间。

32岁的文物修复师徐斌华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四五年,此时,他正迎着明亮的灯光,捏着砂纸,细细擦拭着一个灰白色的古瓷碗。在修复前,这个出土瓷碗是好几大块碎片,辨不出形状。徐斌华将碎片一片片清洗、擦拭、固定,再用环氧树脂进行粘接、补缺。

粘接可不是“拼图”那么简单,要做到“天衣无缝”,保证瓷碗的光滑度、色泽的一致。有时一个位置没有粘好,就会影响整体的美观,又得一片片取下,重新再来。这个碗,徐斌华就粘接了好几次,前后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如今,瓷碗已经进入修复的尾声,正在接受最后的打磨。灯光照射下,瓷碗造型优美流畅,透出温润古朴的光泽。“通常,瓷器修复要经过记录、文物分析检测、拆解、清洁、粘合、填补、打磨、补色、上釉等多个步骤,使这只文物重现神韵。有些人或许觉得,古陶瓷修复不就是把碎瓷片粘在一起吗?其实不然,这是一项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的特殊艺术创作。”徐斌华告诉记者,古瓷器修复必须一件一件精雕细琢,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修复一件瓷器一般需要几周、几个月,甚至两三年。

“不同于商业修复和考古修复,博物馆修复必须远观一致,近看有别”,徐斌华拿起桌上那只还没修复完的瓷碗,“修复完成后从远处看不出破损,近观时,可以看到粘贴的痕迹,而对脱落彩釉的补笔,也只是选用了跟原来相近的颜色,目的也是在保持整体艺术和谐的基础上要看出来是修复过的。”

据宜昌博物馆副馆长向光华介绍,因宜昌地处江南潮湿地带,不少文物出土时已锈蚀、残损、破碎,加上出土后的展陈条件有限,只能深藏库房无法与观众见面。2014年11月,他们对馆藏的各个时期的瓷器文物进行了文物资料的收集整理,从中挑选出197件/套(实际数量200件),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制修复方案,并实施修复。在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选取其中40件举办《宜昌博物馆馆藏瓷器修复成果展》,让市民一睹那些曾深藏库房的破损文物精品。

(责任编辑 周萍)

关注大楚网官方微信(微信号:dachuwang),给你有用有趣有料的资讯,还有好礼天天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吧。

宜昌博物馆瓷器修复珍品今与市民见面 看有哪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